中原油田不动管柱酸化解堵工艺首用成功

“目前文203-13井已见到增油效果,较措施前日增液11立方米,日增油2吨,含水率下降3.5%。”7月22日,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油气层保护技术研究中心酸化工艺组工作人员朱公顺接到文留采油厂关于文203-13井的情况汇报,这标志着不动管柱酸化解堵工艺在油田首次应用成功。

近年,在日益严峻的产量形势和不断压缩的生产成本下,常规措施效益率低,油田急需寻找低投入稳产措施;今年,由于储气能力建设,油田作业队伍紧张。因此,在低油价时代,开展不动管柱酸化解堵技术,是减少作业费用、缩短占产周期,为油田低成本开发提供技术支撑的有效途径。

酸化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解除油井近井地带地层伤害的增产措施。常规酸化工艺流程存在占井周期长、作业费用高、环境污染等缺点。不动管柱酸化工艺是将酸液由油套环空注入地层,酸化完成后残酸由抽油泵返排出地面,减少起下泵及酸化管柱的作业工序,降低作业成本,缩短油井酸化作业工序的占井周期。

据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油气层保护技术研究中心酸化工艺组组长杨杰介绍,该工艺的技术关键是解决残酸对泵、油管、抽油杆的腐蚀问题。为此,为使不动管柱酸化解堵工艺满足现场应用要求,从5月初开始,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从关键技术着手,对该工艺进行攻关研究。他们首先进行井筒镀膜剂的研究,镀膜剂能在油管表面形成一层金属镀层,起到降低残酸对管杆、泵的腐蚀作用;其次,进行残酸处理剂的研究,在酸液返排期间,通过从环空泵入残酸处理剂,对残酸进行中和、络合处理,提高残酸的pH值,改善残酸的流体性质;最后,他们还研制出光杆密封装置,减少光杆拆卸、安装工序及作业劳务。

7月12日至13日,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油气层保护技术研究中心、文留采油厂工艺所、作业队、采油区、特车、供料单位等20余人,冒着极端高温天气对该井进行试挤、解堵施工,注入酸液25立方米、顶替液35立方米、高效洗井液150立方米,该井于14日中午12点恢复开井。根据功图分析,该井恢复施工后增液量在10立方米以上。7月22日,该井见到增油效果。

“这几天,我们正在文88-16井、文79-侧215井上应用该技术。下一步,油田还将加强对该工艺的技术攻关,争取在更多的井中应用该工艺,为油田低成本开发提供技术保障。”杨杰说。


信息来源: 
2021-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