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十四五”奋斗启新篇|识变谋长远

论产量,鲁胜公司每年40余万吨的原油产量规模,在众多开发单位中算是“小个头”;论资源基础,难动用区块多且分布零散,也非“优等生”。

“十四五”期间,鲁胜公司凭借“五个重新认识”战略理念——重新评价油藏潜力、重新定义开发方式、重新构建工程体系、重新优化管理模式、重新分配价值蛋糕,全力推动成本下降、效益提升。

两年油气产量累计超计划1.12万吨,措施经济有效率提升24%,自然递减率稳稳控制在7.4%以内。如今,鲁胜公司正朝着精细化、智能化的方向大步迈进。

从“硬啃”到“巧喂”

挖掘油藏潜力

鲁胜公司管理的油藏分布如同撒落的芝麻,24个开发单元中,不少是“薄如纸片”的油层和“油盐不进”的低渗透区块,开发难度大。

他们习惯采取高频次压裂、高强度作业的方式维持产量。2022年,措施产量占比高达17%,是油田平均水平的近3倍。成本居高不下,员工劳动强度大,油藏开发效果不理想。

“油藏开发潜力并未衰竭。”鲁胜公司董事、经理黄文欢指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一定要“转方式、调结构”。公司党委牵头算清“产量效益账”,决定给老油藏“换种吃法”——少搞高成本的“热采猛喂”,多做低成本的“水驱细养”。

作为公司产量的“半壁江山”,胜坨区块这片典型的水驱油藏,曾因开发多年而后劲不足。2021年,技术团队大胆尝试“化学驱试验”,为其注入新的活力。2023年全面推广后,该区块采收率提高了3.8%,累计增油7.6万吨。

鲁胜公司每年稠油产量约14万吨,占总产量的近四成。技术人员通过科研攻关,把烟道气收集处理后注入地下辅助热采,既提高采收率,又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自2021年以来,公司实施烟道气辅助措施40井次,注入烟道气347万立方米,累计增油4.24万吨油,实现“一举两得”。

开发方式的转变带来新动力,但过程充满挑战。从调整井网到优化参数,每一步都需“摸着石头过河”。不过,只要方向正确,老油藏也能“越活越年轻”。

从“大锅饭”到“算细账”

激发内生动力

“每吨油、每方水都要把账算清楚!”鲁源采油管理区坨28注水站站长林文龙对这几年的变化感触颇深。

任务下达后,大家埋头苦干,对成本和效益关注不足。要让老油田出效益,需要先给管理“松绑”,让每个人成为“算账人”。

公司明确规矩,把管理区定为油藏经营主角,推出“三级看板”管理模式。公司看总目标把握发展方向,管理区看进度确保工作按计划推进,班站看细节落实具体环节,统筹推进“三大计划”和“五到区块”精准落地,将产量、成本、效益等“大目标”拆分成每个岗位的“小任务”。

“账算不清楚,降本就是空谈。”鲁胜公司经营管理部经理高云娥说。公司实施契约化管理,做好事前算赢,对执行情况评估考核,过程一目了然。2024年出台的《“三大计划”一体化运行管理办法》,更是让“算效益账”成为常态。

鲁升采油管理区每天大约产生300立方米采出水,按照以往的处理方式,将运往鲁源采油管理区集输站进行处理,一立方米水处理费用为20元。现在改成就地处理、就地回注,资源化循环利用,降本效果立竿见影。

“权力放下去,责任不能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孙伟心里有本“明白账”。他深知,授权不等于撒手,在赋予管理区经营自主权的同时,业务部门仍然有指导服务和监督监控职能,确保各项决策符合公司整体利益。

从“腿跑眼瞅”到“智能预警”

引领生产变革

走进鲁胜公司区域注采管控中心,电子屏上油井数据实时跳动,当出现异常情况,系统都会自动标红提醒。14名工作人员能轻松管理以前需要40名员工的工作量。

该中心负责人宋晓远介绍:“现在不一样了,系统能精准捕捉首段压力、末端温度的变化,一有异常马上推送,油区如同装上了‘智慧大脑’。”

2024年,区域注采管控中心成立后,将分散在4个管理区的注采管控业务一体化运行,建成油水井全生命周期智能平台。截至目前,该平台已发现处置1000多井次工况异常,躺井率下降6.6个百分点,相当于年增油500吨,且高风险作业数量减少,工作安全性得到提升。

“智能化不仅是换设备,更是换思路,基础管理与劳动效率表面看似存在冲突,实则是双向赋能的突破口。”孙伟说。

“十四五”期间,鲁胜公司将安全管理和基础提升作为重中之重,通过捕捉现场生产异常,从而发现制度、机制上的不足,进而优化管理——如某口井频繁出问题,就查流程管控有没有漏洞;某个环节效率低,就去优化管理机制。管理和效率形成“良性循环”,老油田生产生态彻底改变。

从认识论、矛盾论到价值论,从总目标、大方向到动力源。鲁胜公司秉持“小公司要有大作为”的责任担当,持续深化“五个重新认识”的实践成果,将矛盾点转化为发展潜力,把挑战转化为进步机遇,不断拓宽“鲁胜特色”的发展之路。

 


信息来源: 
2025-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