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科研要经得起千锤百炼

  “依靠高精度速度模型,资料成像精度提高了15%。”2025年盛夏,物探研究院全波形反演技术在油田西部“地表复杂、地下介质复杂”的探区成功应用,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作为科研攻关团队青年骨干,徐夷鹏内心难掩激动。

  徐夷鹏是2024年来到物探研究院工作的。读博士期间,他专注于东部浅海的地震数据处理研究,自主研发了多套软件程序。入职培训时,专家讲到西部山前带地震勘探,直言那是“世界级难题”。徐夷鹏当时便下定决心,要对山前带一“探”究竟。科室安排具有经验丰富的物探研究院地震采集设计专家崔庆辉作为他的见习导师。

  山前带是山脉山脚处或盆地边缘的区域,油气资源富集,但是地表起伏剧烈、地下断裂复杂,对地震数据处理要求极高。全波形反演(FWI)技术,作为求取精细速度模型的前沿技术,在海洋和平原地区已大放异彩,但在山前带却屡屡碰壁。

  初次接触山前带资料,徐夷鹏坦言:“就像隔着毛玻璃看风景,模糊不清。”就这样,他白天追着老师傅们请教波形特征,晚上埋首研究文献,正演了数十张“地质—波场传播”动图,笔记本红笔圈出的“近地表速度突变区”“断裂密集带”成了后续攻关的重点标记。

  熟悉地质规律后,徐夷鹏着手软件开发。攻关过程中,一个关键难题曾困扰了他50多天:地表以上的空气层在波场模拟中会产生虚假信号,常规方法无法“屏蔽”这类干扰。转机出现在一个深夜,徐夷鹏注意到电视机防尘罩随着屏幕轮廓起伏。他灵光一闪:“能不能也给地表以上的虚拟波场‘盖个罩子’,把不真实的传播部分直接屏蔽?”他立刻投入验证,依据地表检波器的高程信息设计出了这个“罩子”,成功解决了假传播问题。

  参数调试更考验耐心。他常常在屏幕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硬盘里存满了从V1.0到V37.2的程序版本。每调整一次参数,他都严格比对实钻井数据,误差大了就推倒重来。“科研要经得起千锤百炼”。正是这份坚持,在上千次测试后,终于迎来质变——地下的复杂结构逐渐清晰。

  凭借这股敢啃硬骨头的钻研精神,入职仅一年,徐夷鹏已跻身科研一线核心力量:参与分公司以上课题7项,录用、发表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3篇,提交发明专利6项,更成为胜利油田首位入选山东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的科研人员。

  目光停留在西部地区勘探图纸上,徐夷鹏心里已经有了更远的打算:“前方道路仍困难重重,但我要将‘禁区’变成‘舒适区’。”


信息来源: 
2025-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