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油田闯出“新赛道”

  特高含水开发单元诞生百吨高产井,千米地下实现页岩油从“0”到“1”的突破,数智化系统让老油田开发效率再攀新高……

  这座走过60年开发历程的老厂,深陷“高含水、高采出程度、高老化率”困境,却在“十四五”期间上演了精彩的“逆生长”——2023年、2024年连续两年油气超交量稳居油田第一。

  打破“老油田只能减产”论调

  步入“十四五”,胜利采油厂迎来开发历程中的“生存考验”。当时,主力开发区块胜坨油田综合含水逼近97%,新增储量零散且难以形成规模,液量规模居高不下,“存量包袱过重、增量拉动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老油田只能减产”的论调渐起。

  面对困境,胜利采油厂党委没有故步自封,而是以全新视角审视发展潜力,以科学视野把握战略机遇——胜坨油田采出程度仅40%,地下仍有60%剩余油,加上页岩油资源与迭代技术支撑,老油田完全能闯出“新赛道”。

  基于这一判断,胜利采油厂党委提出“立足老油田,建设新胜坨;弘扬好传统,建设新胜采”的目标,深入践行以“以奋斗者为本”为核心的治企理念,为老油田转型发展注入强大的思想动力。

  “‘三次创业’不是口号,是老油田打破困局的必然选择。”胜利采油厂党委书记明玉坤的这句话,道出采油厂党委在历史关口展现的政治担当与发展智慧。

  尤其在“三次创业”实践中,胜利采油厂党委以“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的系统思维,2023年重构开发逻辑,实现33年来产量首次逆势增长;2024年以“1336”体系打造穿透式执行链,进一步扩大领先优势;2025年以“12356”体系锚定百年发展根基。通过顶层设计的三年跃升,系统构建起三维协同的治理新格局。

  思想的破冰带来行动的突破。五年来,胜利采油厂连续超产,2024年油气当量超交5.71万吨;目前,即便面临全年新增3.4万吨产能任务的压力,仍稳步超产,用实绩打破“老油田只能减产”的固有认识。

  技术与管理双重革新

  今年,胜利采油厂的一口百吨井引发关注。这是老油田时隔多年后再迎百吨井,既让全厂上下备受振奋,也印证了“技术创新+精细管理”开发路径的可行性。

  在胜利采油厂,创新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贯穿技术突破与管理升级的具体实践。

  “老油田不是‘无油可找’,而是要换种方式找油。”胜利采油厂地面工程专家邹翔说。

  过去,行业普遍认为“含水超95%的油藏没潜力”。如今,科研团队运用高精度三维地震、智能化油藏描述技术,把油藏“拆分成层、细化到砂体”,像“剥洋葱”般逐层梳理剩余油分布。2024年,该厂在油田勘探程度最高的油区新发现不断,累计上报探明及控制储量1156万吨。页岩油预测地质储量达到1.77亿吨,“胜坨底下找胜坨”的梦想照进现实。

  这一系列突破的背后,是胜利采油厂党委“打破一切常规、打破一切教条、打破一切束缚”的创新勇气。五年来,胜利采油厂捷报频传:注水管理方面,构建全链条管控模式,从水质到注水量精准调控,推动常规油藏自然递减率首次降到8%以下,成为中石化首家采收率突破40%的采油厂;数智化转型中,打造了“油藏、井筒、地面”三位一体智能系统。

  “十四五”期间,胜利采油厂斩获中石化科技进步奖5项、国家专利授权115件,获评“山东省全员创新企业”。技术与管理的双重革新,让老油田焕发出高效开发的新动能,走出了一条从“资源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以产量论英雄”转向“以效益为中心、以产量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拧成“一股绳”

  10月10日,胜利采油厂采油工艺首席专家兼采油管理五区“第一书记”崔洁,邀请油气勘探专家、技术管理部负责人共赴管理区,为复杂开发单元“把脉问诊”,现场提出6条治理措施,推动该单元日增产10吨。这一跨部门协同场景,正是该厂以党建凝合力的生动写照。

  创新推行的“第一书记”制度,是党建赋能生产的关键抓手。胜利采油厂打破传统帮扶模式,不搞“挂名履职”,依据首席专家专业特长精准匹配管理区,让技术专家对接产能需求、经营专家助力效益优化,实现“专业人解专业题”。同时,采油厂通过“日汇报、周分析”机制,倒逼“第一书记”带技术、带方案扎根一线,实现7个管理区全部超产,推动专业力量向基层汇聚,为发展注入硬核动力。

  而系统构建的“党建+”业务融合新范式,进一步推动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围绕“十二大增产增效工程”,胜利采油厂设立33个新型党员责任区,在重点项目上成立临时党支部。党员带头攻坚,群众主动赶超,分散力量拧成“一股绳”。

  胜利采油厂深入开展的“爱厂三问”大讨论,让“我是胜采人、我爱胜采、我愿意胜采越来越好”成为全员思想共识。“现在采油厂实现产量、效益双提升,员工收入同步增长,不仅经营指标位居油田前列,更形成了‘员工心气齐、干劲足,人人愿为采油厂好’的良好氛围,这是推动老油田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明玉坤说。


信息来源: 
2025-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