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渤海湾,碧水蓝天,鸥鸟翔集,百余座采油平台点缀在浩渺烟波之上。
作为油田“七个产量增长点”之一,海上油田是油田实现东部硬稳定的油气增储上产主阵地,也是科学管理、高效开发、安全绿色的高质量发展样板。
“十四五”期间,海洋采油厂规模增储连年超千万吨,年产油量稳定在360万吨以上,盈亏平衡点保持在每桶30美元左右。
这片海,蔚蓝深邃,充满未知;这片海,蕴含力量,满载希望。
海上油田的探路者们,逐浪而行,向着大海深处躬身求索发展良策。
擦亮“少井高产”金字招牌
“十四五”期间,海洋厂累计打出31口百吨井。“少井高产”成为海上油田的“金字招牌”。
“单井大幅提产能是最大亮点。”回顾“十四五”,海洋厂党委书记孙朝华认为,“认准一个道理,实现低成本、保持海上竞争优势,必须大幅提高单井产能。”
和陆上不同,海上平均一口新井的投资是陆地的四五倍,每公里海管造价近2000万元;建设周期长达五年的海上平台,投资以亿元计算。
高投入、长周期决定了海上油田只能走高速高效开发之路,让有限的投资产生最大的价值,打造“少井高产”的开发模式,用有限的井控制更多的储量、实现更高的产量。
“十四五”以来,海洋厂积极转变观念、更新理念,一切围绕培育高产井转,与胜利工程难动用项目管理中心合作,在开发方式、运行机制和技术升级上寻求突破。
拉大井距、优化轨迹,“穿糖葫芦”整合更多储层,提高单井控制储量;增加水平井和大斜度井,构建油流“大通道”;降低完井伤害,打通渗流“快车道”,推动储量向产能高效转化。
埕岛东区等4个产能建设方案,优化调整后,比计划少建2座平台,少打20口井,单控储量提升近10万吨,产能增加19.7万吨。
海洋厂坚持“对标集成+自主创新”,持续推动“少井高产”迭代升级,垦东473、垦东89区块新井数量从12口优化精简至9口。新井数量减少了,单井产能却大幅提升,9口新井初期日产油均超百吨,打造海上“千方液、百吨井”新示范。
“这是海上油田颠覆性的转变。”海洋厂厂长韦敏认为,“少井高产”模式在增储上产、降本减耗、安全环保各个方面的收益都可圈可点。
打造高效开发样板
“十四五”以来,海上油田含水上升率控制在1.5%以内,自然递减率控制在8.0%以内,产液量连续5年保持稳定,实现了液量不涨、油量不降、含水不升。
动用53%储量,贡献65%产量。海上老区即将全面进入特高含水阶段,地面集输系统受限,控水稳产面临巨大挑战。
海洋厂坚持老区稳产与新区大幅提产能“同频共振”,把老区当成新区来建设,以控含水、控递减、控成本、提效益为目标,加大水井长效投入、注采调配、流场调整和分层采油工作力度,不断稳固老区压舱石作用。
“今天的水就是明天的油。控含水、控递减,做好‘水文章’,老区就坐稳了。”孙朝华坦言。
海洋厂把注水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开展“注水基础三年提升行动”。“十四五”期间,年均检修水井54口,高出以往一倍以上,强化精准注采调配,埕岛油田采油速度提升至1.14%,采收率提高至40%,被评为中石化高效开发油田。
海上集成应用化学驱技术,埕北22F化学驱先导试验项目探索攻克了平台空间有限、无清水配聚、采出水高含硫、环境湿度大等诸多难题,累计增油91.1万吨,打造出海上化学驱“埕岛模式”。
“高效开发的前提是必须有充足的‘粮食’。”海洋厂副厂长周红科说。近年来,海洋厂在主体探明储量高水平的前提下,往“深里去”、向“边上走”,努力寻找规模、经济储量,取得“一个扩大、两个突破”,规模增储居油田东部探区首位。
守护海上碧波万顷
“预祝海洋厂在安全环保工作中取得更大业绩。”9月26日,在结束对海洋厂的安全工作年检后,应急管理部检查人员期许的话语中饱含对海洋厂安全工作的认可。
特殊的海上生产环境、高度集约化的生产设施、不同于陆地的工艺流程,都对海上安全提出更高要求。
“安全是头等大事,直接关系到海上油田的生存和发展。”韦敏直言。
坚持设备设施高标准设计、狠抓员工操作技能、强化作业现场监管,海洋厂制定出本质化安全提升路径。
海洋厂有一份物资引进“短名单”,15大类125项产品的供货商,都是全国乃至全球的行业头部厂家。秉持“质量制胜”理念,他们不单纯追求初期低投入,而是把价值量、安全性放在油藏全生命周期中考量,以源头上的高质量确保后期的高回报,提升油藏经营价值和本质化安全水平。
以平台为例,全部采用高于行业材料标准的高强度船用结构钢,能抵御45厘米厚冰、50年一遇风浪以及8级地震,为平台安全和延寿打好基础。
海洋厂通过集约化海上工程建设,少建3座平台、少铺10余条海管,从源头系统推进高风险作业减量降级。他们模拟海上设备设施和工况建造仿真实训基地,员工技能常练常训;举办的“我能”全员练兵贯穿全年,覆盖全员;全厂170余人考取注册安全工程师,占油田的四分之一;连续七年评选“安全环保卫士”,一次性奖励5万元;把最强力量配置到平台上,提升海上应急处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