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在滨南采油厂采油管理八区生产指挥运行中控室内,滨州油区护卫部派驻的护卫队员正与采油厂生产人员一起,通过油气生产信息化平台,对重点管段运行参数与流量动态开展实时数据联合分析。他们精准识别出一处压力异常波动可能引发的安全隐患,并同步预警了第三方施工邻近管线的安全风险。
这是油区护卫管理中心实施“生产运行+安全护卫”深度融合的探索。目前,油区护卫管理中心9个护卫部全部完成护卫力量驻点嵌入开发单位。
此前,油区生产与安全护卫工作多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开发单位负责日常生产运维,护卫部承担安全巡逻任务,双方信息共享依赖电话沟通或纸质报表传递,往往存在信息滞后、协同脱节等问题。
为破解这一难题,油区护卫管理中心积极对接开发单位,创新推出护卫力量驻点嵌入模式。各护卫部选派兼具无人机操作、安全研判能力的专业护卫队员,常驻管理区生产指挥运行中控室,与开发单位生产团队同办公、同研判、同处置,将安全护卫环节前移至生产调度核心场景。
作为此次融合的“核心装备”,无人机场智能巡检系统的投用改变了传统巡检模式,实现对油区重点井场、长输管线、偏远站点的全方位覆盖巡检,数据可实时回传。目前,油区护卫管理中心已部署85台无人机自动化机场,覆盖现河、纯梁、孤岛、临盘、滨南等多个单位,实现了无人机智能巡检常态化运行。
他们通过提供24小时驻岗服务,构建了“巡检、上报、处置、反馈”一体化闭环管理机制。目前,无人机巡检范围已达6800平方千米,涵盖412条巡检航线,有效覆盖6263口油水井以及222条集油支干线,隐患问题发现能力显著增强。
每天清晨,护卫队员与开发单位技术人员会共同制订当日巡检计划。对高产井、老旧管线等区域,加密巡检频次;对偏远无人值守站点,采用“无人机+地面分队”联动巡检模式,确保无监控盲区。
无人机巡检过程中,实时回传的高清画面与开发单位分队计量系统的关键数据同步显示在中控室大屏上,一旦发现管线温度异常或周边有无关人员逗留等情况,双方可立即联合研判——若属于生产设备故障,开发单位维修团队第一时间出发处置;若涉及安全隐患,护卫分队会迅速抵达现场管控,实现生产问题与安全风险同步处置。无人机夜间巡检则借助红外热成像仪,可清晰捕捉管线周边人员活动轨迹。
除了巡检效率与安全水平的提升,“生产+护卫”一体化模式还为油区降本增效提供了新路径。通过“无人机定位故障点+联合制定处置方案”,故障处置时间大幅缩短,较人工发现率提升3倍以上。
油区护卫管理中心将进一步优化无人机巡检算法,并加入AI(人工智能)识别功能,实现对设备异常的自动预警。同时,他们将与开发单位数据系统深度对接,构建“生产运维、安全防控、应急处置”全链条协同体系,将一体化安全格局转化为油区高质量发展的“护航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