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针对郑36-11CXN7井长期高压难注、注汽质量不稳的难题,滨南采油厂及时与注汽技术服务中心沟通协调,通过将原有大排量锅炉替换为7立方米每小时排量锅炉,使该井一举摆脱开发困境。
近年来,滨南采油厂聚焦稠油提质增效,成立稠油项目组,建立“大开发、大生产、大运行”一体化运行管理体系,以“日通报、周总结、月复盘”为核心节点化运行,通过多方协同、动态调控,实现注汽管理精细化、系统化。
5月至今,该厂日均注汽量持续稳定在5000立方米以上,注汽干度由84.5%提升至85.3%,异常停炉次数月均减少12次,稠油开发稳步踏上节奏。
“稠油注汽不同于注水,不靠‘滚石上山’持续加压,而要讲求节奏。”滨南采油厂地质研究所党总支书记、副所长战菲道出注汽运行的关键所在,“节奏被打乱,调一口井实则动一串井,一旦运行失稳,往往需要数月才能恢复。”
为防范“牵一井而动全盘”,滨南采油厂稠油项目组拿出“排兵布阵”的思路,每日通报、每周总结、每月复盘、旬度计划排布,各部门、各单位紧紧围绕一张“旬度运行大表”协同发力。
晨会上,管理区通报前日注汽计划完成情况,并对未达标事项现场说明原因、明确责任;厂技术管理部动态发布注汽量、干度等关键数据。“通过‘管区抓执行、部门抓数据’的分级管控,真正实现注汽运行事不过夜、责不落空。”滨南采油厂采油管理九区副经理商和勇说。
如今,目标同向、沟通协同成为稳注汽、保节奏的重要保障。滨南采油厂与注汽技术服务中心依托旬度计划会,统筹油井措施、锅炉保养与区域转运,确保“井需汽到、炉满负荷”。
“我们还通过注入氮气、二氧化碳等复合气体,与热蒸汽协同发力,为地层增能降黏。”滨南采油厂采油管理九区采油工程主任师池毓堞介绍,当前,短半径注汽、一体化管柱、小排量充氮隔热等试验正稳步推进,将助力井底干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干度每提1%,注汽量可减1%,保干就是降本增效。”注汽技术服务中心滨南项目部副经理李会强说。
在商和勇看来,项目组真正把各部门、各单位“拧成一股绳”,最大限度减少了对稠油开发整体节奏的影响。如今采油厂转周作业有序衔接,油井开井数稳步提升,稠油注汽量与产量均实现平稳运行。
“注汽运行没有终点,唯有精益求精。”战菲表示,项目组将继续以“日周月”机制为抓手,超前研判、精准调控,让稠油开发每一步都踩准节奏、稳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