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地深处有个“碳捕手”

伴随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汽车驶入一条狭长的林荫小路。这里是距离高青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运维中心西南11公里的大王村郊外,正南回注站就掩映在一片树林和玉米秸秆中。

正南回注站是我国首个百万吨级CCUS项目的“收官之站”。从齐鲁石化搭乘管道“地铁”而来的二氧化碳,在胜利油田注入地下油藏进行驱油与封存。正南回注站肩负的职责,就是将被注入地下又伴随采油“跑”出来的二氧化碳二次捕集,再次注入地下,确保CCUS项目高效运行。

“相比第一次注入,再次注入的这些气成分更复杂、处理也更棘手,易燃易爆。”注汽技术服务中心孤岛注汽项目部技术管理室注汽工艺主管师苗会清很是感慨。把这些成分复杂且动态变化的石油伴生气,经过压缩后再次回注地下,在国内尚属首次,也给正南回注站的工作带来挑战。

记者了解到,压缩回注过程中,二氧化碳混合气体到达一定压力或温度区间,可能突然液化或进入异常状态产生“相变”,轻则设备损坏,重则引发严重安全事故。围绕这一问题,技术人员不断探索,通过精准控制介质温度、压力,锁定气体的临界压力和温度区间。

回想起一年前班站建设初期,注汽技术服务中心孤岛注汽项目部注汽11站党小组组长杜立学和站长于海龙也坦言:“太不容易了。”他们所在的注汽11站,目前在为正南回注站统筹运行。

杜立学对记者说,每套注入设备和每条管线都有自己的“脾气秉性”和操作规程。为了摸清设备“脾气”,他们跟着设备厂家技术人员现场实践,多次赴东营永21储气库学习经验。

下午4时,新一轮巡检任务开始。于海龙手持红外检测仪逐一排查设备漏点,听着运转声音判断设备运行状况……

虽然正南回注站已实现自动化巡检和远程操控,但每小时一次的现场巡检,于海龙和员工们从来不会掉以轻心:“现场看到、听到,更放心。”

截至目前,正南回注站已平稳运行200余天,二氧化碳混合伴生气注入量累计达1959万标方,单日碳减排量最高达9万标方。

绿色不止于此。为了不打扰到周边的村民,在回注站的四角还设有噪声检测仪,将噪声控制在60分贝以下;而从站内分离出来的轻质油通过管道再次输送回采油系统,避免废液污染,真正做到了绿色、环保、无污染作业。

小雨下了一天,雨中的正南回注站更显幽静。和周边的树林一样,正南回注站也在默默守护着这片蓝天。

 


信息来源: 
2025-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