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得见期盼 看得见回应

  西城服务协调中心近日收到一面写有“为人民办实事 做群众贴心人”的鲜红锦旗。

  赠予人是年过六旬的盖女士。几年前,她的老伴和孩子相继因病去世,她自己也遭遇车祸,导致肢体四级残疾。困境之中,西城服务协调中心及时伸出援手,通过申请困难建档、争取生活援助、日常走访关怀等一系列暖心之举,让盖女士深受感动。

  这种“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的踏实感,正温暖着越来越多的人。

  西城服务协调中心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用持续提升的服务质效回应驻区单位、员工群众的诉求期盼,书写着一份暖心的服务答卷。

  闭环督导破解“急难题”

  “后勤服务哪些待改进?需要协调解决什么问题……”8月20日,油地融合协调部副经理李成龙再一次带着“问题清单”走进现河采油厂,与相关负责人现场交流。

  今年以来,为精准掌握200余家基层单位的需求,西城服务协调中心统筹骨干力量成立专项工作组,积极构建“六个监督网格”,将单位按区域划分,安排工作人员分组分片深入一线,既查看服务质量,也倾听困难诉求。

  不同于以往“被动接诉”,如今的模式更强调“主动靠前”:需求问题现场记录,第一时间联动服务单位与被服务单位,明确责任、划定时限,当天生成诉求工单并闭环跟进,实现“问题不过夜”。

  油区护卫管理中心现河项目部在矿区改造时,因图纸标注问题致使3家单位的暖气管线迟迟无法接入。供暖季临近,此问题亟待解决。工作组当即召开现场会,协调设计单位、施工方、项目部三方核对图纸、优化施工方案,仅用3天就圆满解决了问题。

  油地融合协调部经理郝涛形象地比喻:“我们就像一条纽带,既传递对困难问题的反馈,也凝聚起各方服务力量,释放最大效能。”今年5月,西城服务协调中心携手多家单位成立“西城区域服务联盟”。信息共享、一体联动,“同题共答”成为提升服务质效的“金钥匙”。截至目前,中心已累计汇总区域内健康服务、食堂用餐、物业服务等各类诉求工单123条,闭环解决104条,办结率超84%。

  “贴心礼包”送到心坎上

  “今年住房公积金缴存基数有调整,大家要注意缴费比例的变化……”9月5日19时,“小悉送服务”线上政策解读直播准时开播。屏幕另一端,200余名偏远班站的一线员工认真聆听,不时提问。工作人员在线实时答疑。“以前想了解政策得跑服务大厅,可单位离得远不方便,现在好了,听直播解疑惑,太方便了!”偏远班站员工王磊道出了一线员工的心声。

  “员工群众的诉求多元,如何整合优化服务力量、精准回应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西城服务协调中心员工服务总监耿卫东介绍。中心用活“需求、资源、服务”三张清单,将员工服务、健康服务、志愿服务等“打包上门”,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8月初,该中心集结医疗专家将“健康直通车”开进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医、慢性病等方面都有涉及,专家会给出个性化建议,太贴心了!”该院员工单靖说。

  组织志愿者开展EAP(员工帮助计划)心灵关爱团辅,覆盖员工1200余人次;针对员工“看娃难”的实际,统筹学前教育力量,为3家单位提供上门托管;组建“流动宣讲队”,进班站、上班车宣讲政策,服务员工800余人次……西城服务协调中心暖心直达的服务像一个个“贴心礼包”,让员工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关怀。

  精准帮扶兜牢“保障网”

  “要不是你们帮忙,我真不知道该怎么撑下去……”看着收拾得整整齐齐的房间,任师傅的爱人红了眼眶。

  任师傅多年前因车祸导致智力受损、生活不能自理,家庭重担全压在爱人肩上。中心多年来一直对这个家庭进行帮扶,从日常慰问到子女助学从未间断。前不久,任师傅的爱人意外腿部受伤,家庭再次陷入困境。中心第一时间组织人员上门,有的联系社区搭建“爱心送餐”通道,有的负责接送孩子,有的定期上门打扫卫生。不仅如此,他们还积极对接相关部门,帮助任师傅申请长期护理保险,全面减轻家庭负担。

  “满足困难群体的需求,从来不是‘一刀切’的服务,而是‘一人一策’的精准关爱。”保障服务部党支部书记吕海霞说。近年来,中心扎实推进“走基层、访万家”,深入困难群体逐一摸排情况、记录需求清单,建立“一户一档”帮扶台账,从生活照料到政策保障,全方位兜底保障。对身患重病的家庭,他们协调医疗资源、申请医疗救助;对子女上学困难的家庭,链接助学资源、提供学业辅导;对就业困难的家庭成员,开展技能培训、推荐就业岗位……面对面、心贴心的举措让困难群体感受到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温暖。截至目前,该中心累计服务2695户困难家庭,协助110人申请帮扶政策。

  从驻区单位的“需求清单”,到员工群众的“急难愁盼”,再到困难群体的“生活困境”,西城服务协调中心始终把“回应期盼”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用“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的坚守为油田高质量发展注入温暖动能。


信息来源: 
2025-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