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交棒”到“共舞”

  完钻探井达7千余口,油藏目标日趋复杂,增储上产难度加大,“甘蔗最甜的部分早已吃完,剩下的全是难啃的了。”物探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曲志鹏坦言,“老办法行不通了,必须换一种‘吃法’。”

  转变,从打破壁垒开始。近年来,物探研究院围绕油田整体效益最大化,主动跳出“单兵作战”模式,搭建起“一盘棋、一块干”的共研共享平台,推动各单位目标同向、行动同步,走出了一条以协同创新驱动油气增储上产的新路径。

  合作的齿轮紧紧咬合

  “垦斜633块沙三段上报控制储量602万吨,新建产能3.1万吨”——这份厚重成绩单的背后,是物探研究院与孤岛采油厂“目标同向、协同攻关”的生动实践。

  以往的合作更像一场“各管一段”的接力跑:物探研究院拿出井位部署方案,采油厂负责推进实施,线性的“交棒、接棒”链路里,全流程合力却始终差了一口气。

  如今双方拧成一股绳。针对垦西斜坡带致密稠油产能低建产难的问题,物探研究院联合孤岛采油厂,围绕垦斜633井区开展区带储量研究与评价,强化叠后叠前储层预测技术攻关,优化注采井网设计、分析稠油降黏措施,地震地质工程等多专业交叉协作,单井日产油从1至2吨提升到6至10吨,大幅提升了储量经济可采性。

  “以前是点对点的‘零星接触’,现在就像两个齿轮紧紧咬合,转得又快又稳!”物探研究院隐蔽圈闭解释专家张云涛深有感触。

  两年来,物探研究院联合14家油气生产及专业化单位,成立工作专班与专业项目组,通过定期技术交流、下沉一线协同研究,打破专业藩篱,形成“一体化攻关”模式。地质与物探、科研与生产,从前端设计到后端验证,多个团队交叉协作、集智攻坚,有效推进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创新的链条无缝连接

  从埕岛三维项目填补中石化国内浅海OBN(海底节点)高密度勘探空白,到联手突破西部滩区地震技术转型,再到攻克大型障碍区地震采集难题……物探研究院与地球物理公司胜利分公司的合作清单越拉越长。

  刚结束挂职的物探研究院压扭盆地地震资料处理技术首席专家芮拥军感慨:“自己像一条‘纽带’,精准串联起地震采集与处理链条的前后端。”挂职期间,他牵头多场研讨会,推动完成13万多炮的井地联采,促成DAS(分布式光纤)技术等多项突破。

  研究院负责地质建模与采集方案设计,地球物理公司胜利分公司承担数据采集与实施,“一体运行”催生了全节点高密度地震、深层精细三维成像、重磁电震联合反演等前沿处理解释技术。2025年,双方进一步协同采集处理攻关研究,克服低频信号恢复、层间多次波压制等难题,资料处理周期缩短8%,成像质量显著提升。物探研究院更成为中石化唯一具备自主OBN和DAS采集处理能力的单位,为井位部署和区带评价提供了坚实的“物探支撑”。

  科研的靶心瞄准一线

  “科研成果最终要落实到生产现场,就看这把‘尺子’量出来的产量实不实、储量足不足!”物探研究院党委常委、副院长于景强说。

  研究院主动走出实验室,“上门问诊”、直面痛点。开发单位则列出“复杂区块储层认不清”“薄互层剩余油摸不准”等需求清单。基于此,研究院制定攻关规划与科技提升路径,让科研精准瞄准生产靶心。

  在孤东垦71断块,针对馆陶组、东营组薄互层认识不清的难题,科研团队部署10口新侧钻井,8口油井投产后平均日产达4.5吨。在现河王家岗地区,新部署3口探井、优化2块开发方案,预计新建产能3万吨。

  “研究院擅长地震静态资料处理解释,油气开发单位精通区块油井动态分析,强强联合才能真正破解矿场难题。”新春公司勘探开发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表示。在准噶尔盆地征12井区,物探研究院与新春公司联合开展攻关,运用相干体技术精细刻画断层,通过古地貌研究明确物源方向,再借助岩石物理分析和地震反演实现储层“精准定位”。一系列组合拳最终落实预测石油地质储量700万吨,提出3口滚动评价井位。

  从“各自为战”到“兵团作战”,物探研究院以“目标同向”为纽带,推动油气勘探开发更加高效。


信息来源: 
2025-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