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清晨7点刚过,晨光洒入王68-斜47井井场。此时,油气井下作业中心现河作业区史口项目部的两个作业班正在进行一场细致到螺丝钉的班前交接。
俯身,凝神,确认——今天接班的作业5班司钻袁新新在滚筒前反复检查两遍,最终在平板电脑上点下合格键。
在他身后,井口、场地岗的2名员工也各持一台平板电脑,对照着交接清单上的内容进行“岗对岗、人对人”的逐项核对。
一次交接班,每人要面对30多个检查项,覆盖设备状态、工具归位、安全装置、环保处置……每一处细节都不能放过。
“快则20分钟,慢则近40分钟,清单上的每一项都得在现场盯实了。”袁新新介绍,对核心区域和关键设备还要拍照留痕,发现问题必须当场处理形成闭环,绝不把隐患留给下一班。
而这,还只是首道防线。随后,作业区带班干部还会对关键部位进行二次核验。“过去可能要等上级检查才发现问题,现在都是我们自己查、自己堵。”当日的带班干部、史口项目部经理薄纯星说。
薄纯星记得,之前一次交接中班,员工就对照清单查出了绷绳螺栓松动的隐患,“要是等开工后再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这套严谨到较真的流程,正是油气井下作业中心推行的“12443”巡检交接班制度的落地体现。他们通过“目视化+清单化”管理,固化形成巡检“四定四有”、交接班“六交六拒”等运行模式,为全油田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管理经验。
如今,油田开展的“雷霆行动”和反“三违”要求,也被整合进这份清单中,“项点更细,标准更实,确保各项风险管控到位。”薄纯星介绍。
“刚才检查时发现井口硫化氢检测仪的外壳破了,这就是上套班交接时没检查仔细,留下的隐患。”薄纯星说,“井场含油垃圾虽然分类放了,但没按规定定点处置,这也是今天要整改的。”
每天交接结束后,两套班的员工会一起汇总问题,带班干部再结合这些情况,对当天的作业内容进行交底,重点环节、风险点位都讲得明明白白。
2025年以来,现河作业区单井现场问题数同比降低0.8,单井风险值下降1.3,一般A类问题下降11%。
“看似麻烦,其实是省心。通过全面、准确的交接,我们能及时发现并处理隐患,为安全生产提供有力保障。”袁新新说。
阳光愈发明亮,井场上新的交接、作业循环即将开始——在袁新新看来,每一步都踩得更稳、更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