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水调剖技术实现系统调控

针对林樊家油田林中9块低速低效开发难题,油田堵水调剖专家团队量身制定深部调驱技术方案,优化段塞组合并采用封堵剂、调驱剂交替分段注入,累计增油4000余吨。

“堵水调剖就是把药剂注入地层后,在关键位置形成‘塞子’,封堵高含水层,减少无效水循环,引导注入水转向驱油。”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首席专家张星介绍。

油田水驱油藏动用地质储量41.7亿吨,年产油1697万吨,采出程度达26%,含水率达93%。堵水调剖技术是控水稳油的关键技术,在改善水驱效果、提高采收率、挖掘老油田潜力、实现降本增效中作用突出。

近年来,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加强科技攻关,创新研发系列新产品,形成适配中高渗透油藏的深部调驱技术、低渗透油藏沥青调驱技术,为油田控水稳油提供技术支撑。“堵水调剖技术已经从最初的个体井治理,发展到现在的整体系统调控阶段。”张星表示,“目前不再局限于解决单井的高含水问题,而是站在提高采收率角度,从改善整个区块的开发效果出发进行综合治理。”

据悉,堵水调剖技术历经小剂量剖面调整、井组综合治理、区块整体堵调治理、深部调剖四个阶段,当前正朝着深部长效方向发展,其终极目标是实现均衡驱替。挖掘深部油藏剩余油需通过技术升级,进一步提升注水驱油效率。

如何“堵得长”?团队通过体系研发与工艺组合优化,将原来半年的封堵有效期延长至10个月以上;如何“堵得牢”?他们研发新型纤维体系,构建“纤维+颗粒+胶体”复合模式,在地下形成稳固控水网,让水驱更均匀。

近年来,针对整装油藏特高含水期储层动静态非均质不断加剧的问题,团队持续攻关完善低成本深度堵调技术。

在低渗透油藏领域,针对裂缝、压驱引发的水窜、气窜,团队攻关形成系列技术。低渗透油藏具有高温、高盐、非均质性强的特点,常规冻胶不能满足开发需求,为此他们研发出小粒径低密度改性沥青颗粒体系和配液稳定的阳离子乳化沥青体系。在河148-斜55井组应用该沥青组合体系调驱施工后,油藏吸水剖面显著改善,平均日增油4.1吨。

在稠油油藏领域,边底水稠油油藏因黏度高、非均质性强,易发生严重水窜,采出程度低。团队研发的水平井气体分割一体化控水技术,破解了边底水活跃导致的油井含水上升快的难题。目前,该技术在草128等区块实施112井次,累计增油超4万吨。

随着油田开发进入新阶段,储层非均质性增强,需多学科整合、多维度攻关,形成以整体堵调为核心的全周期水驱改善技术。“下一步,我们瞄准绿色开发与数字化转型,研发更契合环保要求、具备自适应能力的堵剂,建立专项数据库,掌握这项技术的‘DNA’,实现精准堵调。”张星说。


信息来源: 
2025-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