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量少了,味道也淡了!”
刚刚在厨艺大赛上斩获佳绩的套餐,推向一线仅两天便遭遇了不少员工的吐槽。这份略显尴尬的反馈,被送到了临盘服务协调站后勤服务部第一员工餐厅负责人手中。
就在7月底,这里还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为破解配送餐质量难题,服务部举办了一场颇具规模的“厨艺大比拼暨厨房开放日”活动。7支队伍从营养配比到口味调试,甚至模拟真实配送环境打包存放——每一个环节都力求还原一线场景。
“鲈鲜时蔬烩”“金玉满堂”“锦绣前程”,一个个精心设计的套餐名称背后,是厨师团队对“既健康又美味”的追求。国家一级餐饮专家和13家基层单位的员工代表组成评审团,从专业和实际体验两方面为每一道菜品打分。
现场掌声热烈,大家对获奖菜品的推广满是期待。然而,现实却泼来一盆冷水。
比赛是“精品小炒”,日常却是上千份的“大锅饭”。获奖套餐采用的肋排等优质食材,成本远超日常餐标;细腻的烹饪工艺,难以在大规模配送中复制。
更关键的是,比赛评委与一线员工对菜品的评判标准存在显著差异。专家推崇低盐少油的健康理念,而野外高温作业的员工却需要重口味、高能量的菜品补充体力。众口难调的背后,不仅是口味之争,更是现实需求与理想标准之间的拉锯。
为了征集广大干部员工对工作餐的意见,服务部面向临盘采油厂员工及专业化单位发放了电子调查问卷。两周后,四百余份反馈结果纷至沓来,员工的声音令服务部压力倍增:有的想吃全素套餐,有的则喜欢荤菜为主;有的要求酸辣下饭,有的要求健康清淡。
面对员工对就餐的多样化需求,服务部没有回避。
“员工有需求,我们就尽量满足。”后勤服务部党支部书记甘罡在例会上果断表态。
很快,员工的餐单结构调整为“两重两清一小菜”,即两道重口荤菜,两道清淡小炒,再搭配爽口小菜,既保留健康元素,也兼顾味蕾需求。“今天餐厅的配送餐做得不错,荤素搭配合理,味道也鲜美。”后勤服务部经理高鹏说。
为切实提高配送餐质量,服务部进一步建立“同餐共品”机制,同步组建配送餐工作群,各餐厅负责人员可在群内分享当日菜品和创新菜品,服务部派专人负责点评、督促和改进。
他们还主动征集一线员工的意见与建议,一次次耐心的沟通,让一线员工多了份理解与信任。“大家口味不同,要求也不一样,工作不易,但我们感受到了你们的用心。”在电话中,临盘采油厂采油管理八区员工王民山这样说。
为了提升配送餐质量,服务部做了系列工作:动态优化每周菜单,提高菜品轮换率;加强面点花样创新,增强主食吸引力;对弱势餐厅开展定向帮扶,提升整体水平……尽管如此,他们仍面临一些棘手且悬而未决的问题。
有的员工反馈,土豆和冬瓜夹生,可否推迟配送时间?从打包到送达,餐食需经历约一小时的“焖捂之旅”,如何解决口感大打折扣的问题?
有人提议推迟配送,但后勤部门也有诸多无奈:每天四千余份餐食,从清晨就开始准备,厨师们手切几千斤蔬菜、十点半前还要完成所有配送餐打包……“时间,是我们最奢侈的东西,小火慢炖是理想状态。”
尽管如此,他们仍在探索:是否可专设配送餐厅?能否优化路线节约时间?这些问题被列入议程,成为服务部下一步攻坚的重点。
一场厨艺大赛,折射出后勤服务改善的初心与一线真实需求之间的差距。从获奖到叫座,服务部依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