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采油厂不是水厂,却被称为“水里采油”,原因是它负责开发的油藏综合含水高达96.68%。
2023年起,这座60年老厂“逆袭”,连续两年产量箭头向上,多项指标持续向好。今年1至7月,原油再超产0.82万吨,天然气超产107万立方米。7月29日,胜利采油厂在集团公司第十一届“五项劳动竞赛”中获评“先锋采油厂”。
把老油田当新油田开发
2023年年初,胜利采油厂党委提出“三次创业”:立足老油田,建设新胜坨,弘扬好传统,建设新胜采。
在胜利采油厂副总地质师兼地质研究所所长张城浩看来,这更像一场绝地反击,因为别无选择。主力油区——胜坨油田综合含水逼近97%,井网老化、井筒老化、地面老化矛盾突出,开发难度日益加大。
“思想破冰,发展才能破局。”谈及这一布局,胜利采油厂党委书记、副厂长明玉坤说,把高含水老油田当新油田看,才能盘活。
这个厂锁定短板,从观念、勘探、管理、控含水、科技、创效、素质等七个方面制定长远规划,把产液结构、化学驱、长停井、地面简化、电力提效等五件事作为工作主抓手。2023年,油气当量超交5.55万吨,时隔多年,胜采厂再次超产。
次年,该厂党委再部署:从化学驱、页岩油、工艺技术、高效勘探、生产运行、目标同向等六个方面发力,从油气勘探、水驱开发、三采增油等三线攻关,全年再超产5.71万吨。
“油井高含水,不代表油藏高含水;油藏高含水,不代表层层高含水。”明玉坤说,“采出程度仅40%,地下还有六成油,页岩油、化学驱迭代突破,就是老油田的底气。”
既要有量,也要有质
4月22日,胜坨2—4X98井日产油103.4吨,老油田九年后再现百吨井。
今年,胜采厂党委提出“十二大增产增效工程”:培育百吨井、能量恢复、低渗透大幅提产能、零递减示范区、零穿孔示范区、“中心井场+卫星井场”优化简化、“地热+”综合利用、防砂治砂、短命井歼灭、工况分析、风险管控、综合治理。
围绕“培养百吨井”这一共识,5个工作组对256个井组逐层“体检”,在老区找二次富集,在新区抓高效动用,打造“少井高产”提质模式。
“百吨井不只是产量目标,更是老油田高效开发的引擎。”明玉坤说。胜采厂党委深知,在特高含水期,每一滴油的成本都关乎生存,既要有量,也要有质。
他们在地上推行“井工厂”组合,省去钻机“反复往返”带来的成本浪费;地下精细调控产液结构,高含水低效益井控液限产,低液低能井补能提液。在连续两年上产的情况下,2023年年产液量比2022年减少1.5万立方米,并始终控制在13万立方米以下。
今年他们打造了“中心井场+卫星井场”新模式,通过新井、侧钻等方式把地面井位逐步集中到50个中心井场内,对管网、电网、井场、土地集约整合,实现地面投资规模优化、生产运行优质高效、职工劳动强度大幅降低。
既是里程碑,更是新起点
在胜利采油厂,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止。
“老油田走到今天,再按照过去的老路子,很难找到新潜力。”胜利采油厂副厂长、总地质师吴媛媛说。
过去找剩余油是“见油就布井”,零散低效,如今依托高精度数模建模,他们重新认识储层,对特高含水区块整体立体调整,多层系同步优化,源源不断释放潜力。
他们打破思维惯性,运用“界面控油+流度控制”“以水带油”等新理论,找到了少井高产的密钥。“老油田实现了从‘不可能’到‘可能’。”胜利采油厂地面工程专家邹翔说。
今年上半年,这个厂培养了1口百吨井、3口50吨井和45口10吨以上高产井,让平均单井产量仅2吨的老厂再度扬眉。
他们系统开展稳产压舱石工程,把注水当成全链条工程,从源头水质到过程管理再到水井作业,精细到每一立方米、每一个层;利用堵水调剖技术重塑地下流场,把高耗水“出血点”逐一封堵,持续压减自然递减,夯实水驱稳产根基。
井筒治理不断升级。他们自主创新贴堵技术,大通径、低成本、小修即可再造新井壁,让老井重获新生;配套内衬管工艺专治井筒偏磨顽疾,躺井率从8.9%降至1.15%,老油田经济寿命期再度拉长。
“荣获‘先锋采油厂’,既是里程碑,更是新起点!”明玉坤表示。在巩固拓展传统油气的基础上,今后,胜采厂还将加快开辟新能源、新业态等“第二增长曲线”,不断培育更多新质生产力。
老油田还是那个老油田,胜采厂高质量发展的脚步已经走上“新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