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严从实抓好安全生产 | 临盘厂硫化氢治理实现系统性突破

今年年初,临盘厂立下“军令状”时,不少人捏着一把汗——既要让150毫克/立方米以上的高含硫井全面清零,又要实现低成本效益治理。“这简直是‘戴着镣铐跳舞’。现在来看,我们不仅跳出了稳健舞步,更跳出了治理新水平!”临盘采油厂厂长于昭东指着最新的治理成绩单难掩兴奋。8月21日的最新数据显示,该厂含硫化氢井较年初减少42口,降幅达11.2%,高风险井已全面清零。

三级体系织密“防护网”

“过去是‘头痛医头’,问题扎堆了才应急处理;如今,每一条‘毛细血管’都连着预警信号。打开管理系统,哪口井硫含量波动、哪个班站防护不到位,一目了然。”该厂技术管理部副经理冯国栋指着电脑屏幕说道。

变化始于2024年下半年。临盘厂将硫化氢治理作为“4556”年度重点工作中“五大攻坚战”之首,把硫化氢管控专班与管理专业委员会合并,由厂领导挂帅,管理区和班站安排专人管理,形成“厂级统筹—管理区执行—班站落地”的三级管理链。今年3月,该厂采油管理八区的一口页岩油井——禹斜6侧HF硫含量突然蹿升至1000毫克/立方米。班站管理员发现异常后,按规程上报至厂级专班,两小时后,治理团队便带着定制药剂赶到现场,三天内就将数值稳定在安全区间。

从《硫化氢管控办法》到《应急处置规范》,每一条款都对应着具体案例。今年2月,针对临2-2阀组出现的“检测数据滞后”问题,专班连夜修订《监测预警流程》,新增“在线监测+人工复检”双保险机制,使预警响应时间缩短至30分钟,效率提升立竿见影。

“一井一策”治理破难题

“田27-X2井的‘药方’又需要调整了!”在采油管理三区,技术室人员胡涛正对着电脑更新治理方案,“这口井因硫含量反复波动,一度成为‘老大难’,如今通过‘除硫+杀菌’组合措施,连续稳定在10毫克/立方米以下。”这是该厂“一井一策”精准治理的缩影。

就像给病人看病,得先摸清症结,再开“药方”精准施治。针对不同油藏特性,技术团队摸索出不同的治理方案:深层油藏采用“药剂杀菌+药剂脱硫”联手出击;浅层油藏配套“单井脱硫+集中脱硫”协同处理。

对于注入端的硫酸盐还原菌,技术人员采取“药剂+紫外线”杀菌的方式。为了把好“药剂关”,临盘采油厂建立“自检+第三方抽检”双检测机制。今年送达的18批次脱硫剂经现场抽样送第三方检测,全部合格。

目前,该厂已优化了42口井的治理方案。冯国栋算了一笔账:通过搭建效益评价系统,实时跟踪每口井的治理成本,可节省费用30余万元。

从“被动防”到“主动治”的跨越

“以前在井口周边作业得穿戴多层防护设备,现在轻装上阵,心里也踏实。”注采101站站长李军的感慨,道出了治理模式的转变。

年初,临盘厂将硫化氢治理目标写入各级管理人员的“业绩责任书”,明确12项举措,实行“日跟踪、月运行、季考评”。在一季度考评中,两个管理区因进度滞后被约谈,倒逼出“挂图作战”的攻坚劲头。

目前,临盘厂田5注水站已完成了紫外线杀菌试点,下一步将推广至其他3座注水站,治理成本有望再降10%。

打开硫化氢管理平台,各井硫含量、药剂消耗等数据一目了然。“下一步,我们要让AI‘站岗’,拓展在线检测预警功能,通过数据模型预判硫含量变化,让低成本抑硫技术‘显威’。”于昭东说。

从高风险井清零到治理费用精准可控,临盘采油厂硫化氢治理工作取得了系统化突破。“我们要把这张‘成绩单’变成‘通行证’,为绿色油田建设探路先行。”于昭东说。


信息来源: 
2025-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