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战室”里的“急诊”

8月5日21时,在勘探开发研究院科研楼11楼走廊里,油藏评价研究室(非常规开发研究室)党支部书记张玉亮急匆匆赶往地质工程一体化专家工作室。

“刚接到通知,一口井出现了异常。”张玉亮边走边向记者解释。

在勘探开发研究院,地质工程一体化专家工作室常被称为“作战室”。这里实行24小时专家值守,一旦现场遇到急难险重问题,他们将整合专家力量跟踪解决,确保“前方钻井、压裂不停,后方技术跟踪不止”。

会议桌上,两张长长的测井曲线图平行铺开。大屏幕上,相关井的数据、图表被全部调出。几名身着“白大褂”的科研工作者围着图纸分析交流。勘探开发研究院页岩油油藏工程专家程紫燕就在其中。一迈进地质工程一体化专家工作室,记者便看到了这样的“会诊”景象。

此次诊断的对象是利津北次洼胜利采油厂工区范围内的一个页岩油开发井组。据采油厂反馈,该井组正进行压裂,1500米外的一口老井含水率突然由80.3%升至96.6%,压力也出现异常。

“老井的含水异常与压裂井有没有关系”“是否存在压裂干扰引起水窜的可能”……一场“急诊”紧张展开。

“从空间位置关系图上看,压裂段与异常井的距离较远。”程紫燕对比井轨迹图和地震剖面图分析道。

两口井不仅离得远,中间还有山梁状凸起。程紫燕判断,压裂液越过“山梁”到达异常井的可能性很小。

“从裂缝发育图看,岩层相互连通的可能性比较小。”油藏评价研究室主管师李冠群补充道。

“压裂井压力曲线没有明显异常。”张玉亮说。

不放过一条曲线,不忽略一个数据。22时,“诊断”有了初步结果。

“大家的意见比较统一,压裂井对生产井产生影响的概率比较低,建议采油厂加密含水检测,同时对异常井水质进行矿化度检测。”程紫燕总结道。

分析异常井水质矿化度,有助于判断异常井的“水”从何而来。

“这不仅是解决一口井的问题。”张玉亮向记者道出这场“急诊”的重要性,“如果证实压裂井对老井存在影响,那么这一井区的页岩油整体规划动用都将受到影响。”

23时,“作战室”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仍在焦急地等待水质检测结果。张玉亮说,没找到老井含水异常的根源,“诊断”就不算结束,他们将度过一个忐忑的夜晚。

走出科研楼,深沉暮色中,“端牢能源饭碗”“再立新功 再创佳绩”的红色标语与“作战室”的灯光遥相呼应。此刻,前线正在取样化验,后方研究未曾停歇,如同环环相扣的齿轮,推动胜利迈向新的一天。

记者想起了张玉亮的话:“我们解决得越快,给前方的答复越精准,油井产量就能尽快恢复。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信息来源: 
2025-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