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时刚过,太阳开始“发力”。
8月4日,地面工程维修中心东辛维修服务部管网维修三站副站长耿治波和同事乘坐的工程车,在距离丰页9号台大约150米处的平整空地稳稳停下。
不远处,四口自喷井静静矗立。他们此次的施工任务,是要在三天内将井口流程连接到这几口自喷井的阀组上。
拉警戒带、竖安全警示牌、摆放灭火器……众人动作麻利,不到八时,他们临时的“积木工坊”已准备就绪。班前会上,耿治波再次强调安全操作要点,随后在施工单的时间栏处写下“8∶10”。
“这次施工采用的是现场测量加场外预制的模式”,耿治波拿着卡尺在管线接口处反复测量并记录。
“所有部件都是在井场外做好的,井口旁不需要动火焊接,这也是我们能够将一级动火作业降为一般作业的原因。”耿治波指着不远处临时场地里摆放的管件,“就像搭积木,外面预制好‘积木块’,搬进来后只需要用卡箍一接,又快又安全。”
“‘积木工坊’的适应性很强。”地面工程维修中心东辛维修服务部副经理董建军在一旁补充道,“现在,我们在井场外的临时点就能预制部件。要是遇上大工程,服务部有专门的预制场地和工棚,喝水、歇脚都很方便。”
不到半个小时的工夫,耿治波带着数据返回临时场地,进入关键的“造积木”环节。他和同事穿好劳保用品,启动焊枪,顿时火星四溅。打磨焊口、切割管道,每个步骤都严格按流程进行。
东辛采油厂永安采油管理区的现场监护人祁斌全程在场监护。他说:“现在场外预制不仅安全,还加快了开票流程,效率更是实打实地提升。”
入夏以来,高温成了耿治波绕不开的“对手”。他抬头看看天:“出门时查了一下天气预报,今天30摄氏度左右。要是超过35摄氏度,我们就得‘错峰’了。”
施工间隙,董建军将冰镇矿泉水递到耿治波手上。“高温天施工,我们和管理区紧密配合,‘抢两头、避中间’。”董建军表示,中心有明确规定:日最高气温达到35摄氏度及以上,上午十点后必须停止露天作业,并根据实时气温灵活调整施工时段,最大限度保障施工人员安全。
接近九点,临时场地的焊接、切割工作仍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一块块按照精确尺寸预制好的管道部件整齐地码放在空地上,等待被运往150米外的井场进行“拼装”。
耿治波的后背早已被汗水浸透,他直起身,抹了把额头上的汗珠,仔细检查着刚完成的预制件。“等这些‘积木’都准备好了,搬过去连接安装会很快。连上管线,这些井就可以正常生产了。”耿治波信心满满。
此时,“积木工坊”仍在高效运转,一块块经过精心打磨的“积木”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属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