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5时,地面泛起潮气。地处垦利区胜坨镇南展坝附近的胜利采油厂采油管理一区院落外的树枝上,青绿色树叶上挂着晶莹的露珠。
8月1日,记者走进采油管理一区生产指挥中心,75平方米的屋子里,四名员工坐在监控台前,电脑屏幕的亮光映照着他们专注的神情。
对面是一面偌大的屏幕,单井视频、油井参数、无人机巡检等实时画面不时切换。管理区生产指挥中心副经理杨超手握着鼠标滚动滑轮,屏幕上无人机航迹图也随之伸缩。
近年来,依托数智化建设,管理区逐步构建起单井视频、参数监控、无人巡线为主的巡检网,将员工从太阳底下“请”进了空调房。
望着窗外渐亮的天色,杨超说:“对于采油工来说,清晨是干活的黄金时间。别看现在太阳刚冒尖儿,早上5点出门巡井,徒步走上5公里,背上和手套里都是汗。”
采油管理一区地处胜利采油厂东北角,方圆44.1平方公里内散布着226口油水井,人均管井面积为该厂最大。巡线队最壮大时曾有48人,一趟线巡下来最少四个半小时。
“现在可不一样喽。”杨超轻点鼠标,屏幕上切换出无人机巡检的实时画面。
杨超指着航线图介绍:“三台无人机每两个小时就会接力从机库起飞,沿着预设巡检路线飞行,一个半小时就能实现生产区域全覆盖。”屏幕中,无人机掠过抽油机,镜头拉近,管线接口的螺丝清晰可见。
此时已是早上6时。说话间的工夫,采油管理一区经理孙玉龙走了进来,当天晚上他负责带班。
说起巡线方式的变化,孙玉龙不由提高了声调:“今年年初,管理区启动了‘数智化标准化现场’建设,将原有的分散式巡检改为以安全生产指挥中心为核心、内外操高效协同的管理方式。”他继续解释:“简单来说就是生产指挥中心作为中枢大脑,内操和外操是手脚。最直观的变化之一就是监控岗取代专职夜班,日常巡护搬进室内。”
数智化建设让员工告别“汗水换效率”的传统模式,通过科技手段实现全方位、无死角监控,问题诊断不仅快,而且准。对孙玉龙来说,搞数智化建设,最深的体会就是——信息流动替代人工走动,数智算法取代经验做法。
科技赋能,管理区生产效率持续提升。今年前7个月,这家管理区超交原油1507吨。“科技改变运行方式,‘退热’的清晨,员工的幸福感更强了。”杨超说。
7时,在阳光的照射下,树叶上的露珠已经蒸发了,树上的蝉鸣炸响,耳边响起此起彼伏的“知了——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