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报》:创新分级监护模式实现高风险作业“零事故”

7月30日,在胜利油田河口采油厂的一处动火作业现场,手持A级监护证的902站副站长胡东川正对照检查清单,逐项核对施工安全条件。从消防器材的配置情况,到作业区域的气体检测数值,清单上清晰列明的12项必检内容,他都一条一条仔细查验。“监护责任更重,但专业价值也更凸显。”胡东川一脸认真地说。 

今年以来,河口采油厂打破传统“一刀切”的监护模式,推行高风险作业分级监护模式。该模式依据“实际工作量+潜在风险等级”双重维度,将作业划分为A、B级,使监护资源向特级动火、复杂无氧受限空间等风险更高的作业倾斜,实现“风险越高、监护越严”的精准管控。目前,作业效率已同步提升20%,且实现高风险作业安全生产零事故。 

制度筑基:分级方案织密责任网 

完善的制度是做好高风险作业监护工作的基础。今年,该厂进一步完善建立一体化的监护制度体系。在制度建设方面,基于原有的《高风险作业分级管控责任体系》,进一步制定了《监护人员管理方案》,从人员选拔、培训、考核到日常管理,都进行了详细规定,为监护工作提供了全面的制度遵循。 

在作业过程管控上,执行“7+1+5”督查机制,即7项常规检查、1项专项督查及5类重点监管内容。常规检查确保作业日常安全规范,专项督查针对特定时期或特殊作业进行深入排查,重点监管则聚焦高风险环节,全方位保障作业安全。同时,通过全面应用电子作业票证系统,从作业申请、审批到执行,全程数据留痕,实现审批流程可追溯,让每一个作业环节都有迹可循。 

“每张作业票都是安全承诺书。”副厂长许占恒强调。该厂严格执行“三个严禁”原则:管控措施不到位严禁作业,安全条件不具备严禁施工,风险分析不彻底严禁开工。通过作业前安全分析(JSA)制度,该厂今年已成功叫停3个不符合安全条件的施工项目,将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 

提级管理:源头严控作业风险 

为从源头上降低高风险作业的风险,河口采油厂从多个维度发力:作业数量管控上,严格控制高风险作业频次,合理安排施工计划,避免交叉作业带来的额外风险。技术手段方面,在关键作业点安装监控设备,实现作业全过程可视化。管理人员可通过监控系统实时掌握作业现场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该厂对监护人员实行严格的能力前置要求,所有监护人必须通过专业考核,取得相应证书后才可持证上岗。在稠油开发区,通过工艺优化,原本更换注汽阀门需要2次动火,现在仅需1次。 

随着标准化作业流程的推广,全厂动火作业频次下降15%,高空作业减少21%,从源头有效降低了高风险作业的数量和风险。 

分级监护:纵横联动激活人才库 

该厂创新实施监护人员“双维度管理”模式。纵向按动火、高处、吊装、受限空间4类作业,设立A级、B级监护人才库。不同级别的监护人对应不同难度和风险等级的作业,确保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横向建立跨班站调配机制,A级监护人可根据需要支援厂级重点作业,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全厂11个基层单位建立自有监护人才档案库,充实基层监护力量。 

目前,基层单位能够自主调配本单位持证人员,形成了灵活高效的监护人才使用机制。 

长效赋能:安全文化落地生根 

着眼于安全管理的持续提升,河口采油厂推进一系列长效举措。在激励机制上,建立“监护次数+履职质量”双维度奖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监护人给予物质奖励,激发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 

在人才培养方面,针对60余名备考人员,每月开展专项培训,课程涵盖安全理论知识、实际操作技能、案例分析等内容,为监护人才梯队建设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不断细化安全标准,制定不同场景的风险管控规范,让安全管理工作更加精准、科学。 

专家点评 

胜利油田河口采油厂QHSE督查专家 王林: 

高风险作业监护模式创新的核心是构建“制度—执行—人才—文化”闭环体系:制度上,“三级方案”“7+1+5”机制与“三个严禁”形成刚性约束,确保作业有章可循;执行中,技术优化与可视化监控推动风险防控从被动转向主动。“双维度管理”人才机制是纵向分级适配风险、横向调配激活资源,叠加奖励与培训,既提能力又激活力,让专业人担专业责。这种安全管理与人才、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高风险作业监督全覆盖,更让安全文化从制度要求内化为行动自觉,为企业筑牢安全防线。


信息来源: 
2025-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