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滨南采油厂在郑36-8斜17井完成油田首次“水力喷砂射孔+冲砂+负压返排”一体化作业施工,起下一趟管柱完成了三道作业工序。与常规作业相比,此次一体化作业减少起下管柱2趟,缩短施工时间36小时,保护了地层,降低了作业过程中的井控风险。
去年以来,为充分释放油层潜力,滨南厂逐步完善形成了“水力喷砂射孔+负压返排+复合防砂”高效防砂技术体系,见到良好增油效果。同时,水力喷砂射孔、冲砂、负压返排等多工序叠加,带来施工周期拉长、作业成本攀升,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油井开发效益提升,亟须从工艺上想办法,提高作业效率,缩短施工周期。
之前,他们成功研制应用“水力喷砂射孔+冲砂”一体化管柱,起下一趟管柱完成两道作业工序,与常规作业相比,减少起下管柱1趟。今年6月,该厂工艺技术人员对管柱强度、孔径等反复优化,又创新集成出“水力喷砂射孔+冲砂+负压返排”一体化管柱,实现原来三个独立作业工序的无缝衔接,投球封堵洗井通道,进行水力喷砂射孔作业,精准穿透套管和水泥环,打开油层;反循环洗出底部球体,重新打开洗井通道,进行冲砂作业;投入负压服务工具,打开负压返排工具开关,同时封隔器胀封封堵油层,启动负压返排工具,排出近井地带堵塞物,做到起下一趟管柱完成三道作业工序。
郑36-8斜17井因油层上部套管破裂停井,为恢复其产能,他们决定补贴其套管后,采取“水力喷砂射孔+冲砂+负压返排”措施,实现深穿透射孔的同时,清除井眼及近井地带堵塞物,实现高效投产。7月初,他们将“水力喷砂射孔+冲砂+负压返排”一体化管柱首次应用于该井,减少起下管柱2趟,既降低了频繁起下管柱产生的激动压力对地层的伤害,又减小了作业过程中的井控风险,提高了施工车辆利用率。
目前,一项更具创新性的“水力喷砂射孔+冲砂+负压返排+高压充填”一体化管柱正在紧锣密鼓论证中,成功应用后,预计单井占井周期可再压缩2.5天,单井作业费用降低3.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