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在物探研究院的实验室内,科研人员正通过最新升级的油藏地球物理软件平台R2.0,对砂砾岩体等低渗透致密油藏进行三维建模。这套集成国家“863”计划和中石化“十条龙”攻关成果的软件系统,正着力破解高精度油藏描述领域的“卡脖子”难题。
这样的科技创新场景在油田不断涌现。今年以来,油田强化“大兵团一体化”协同机制,深化院厂结合,推动页岩油、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关键技术攻关取得创新性突破,加速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向生产现场转化。
“油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难度大、风险高、链条长,需要有效整合科研资源,发挥科研体系整体效能。”油田科技管理部经理张雷介绍。油田有效构建了“项目牵引—资源聚合—过程协同—成果共享”的一体化攻关机制,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在内部,油田聚焦东部滩坝砂、砂砾岩油藏和西部深层致密油藏开发难题,创新构建多学科融合攻关机制,通过地质勘探、油藏开发、工程技术等专业的深度协同,显著提升复杂油藏开发效益。
在外部,油田打破企业、部门间的壁垒,提升“大兵团”协同作战能力,优选油田跨单位、跨领域的高水平科技人才,联合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顶尖科研力量,组建跨领域、跨机构的联合攻关团队,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供强力支撑。
科研成果转化离不开研究院和生产单位的紧密联动。双方组成联合攻关项目群,瞄准页岩油、CCUS等新领域勘探开发技术需求,常规油藏采收率提升技术瓶颈,地热、干热岩等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难点,进行联合攻关,成功解决了一批生产实践技术难题。
其中,准中深层超深层全面突破,董斜19井日产油气量创下中石化西部探区新高,征深101井在8600米钻遇高压油气层,西部大发展主战场局面越发明朗;“胜利油田新型可变形粘弹性颗粒驱油剂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斩获国际发明展金奖;共聚粘弹性颗粒驱油剂(B-PPG)实现全链条转化,成功签订千万元级别技术许可合同,动用储量超亿吨,累计产油300万吨。
除此之外,油田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规模化应用,建立3至5年的成果转化跟踪期,每年开展绩效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与评优奖励、项目立项等挂钩,引导科研人员注重成果实际应用价值,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迈向“生产线”。
同时,油田通过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加大技术许可力度、加强知识产权运营,加快“双链”融合项目运行;持续完善成果转化机制,推动青岛技术研发中心与科研院所签订技术成果转化授权委托协议,开展“速溶型聚合物”等3项技术对外技术许可转化,让科技创新切实转化为发展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