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索绿色新征程

清晨,伴随着晨曦的第一缕阳光,二氧化碳被缓缓注入地下千米深处的油层。看似寻常的操作,却是能源行业绿色变革的生动注脚——让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实现“变废为宝”,既提升原油采收率,又达成碳封存目标。

油田CCUS项目部党支部始终牢记使命,将党旗高高飘扬在绿色科技攻坚最前沿。支部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将其转化为驱动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动力,在脱碳固碳产业链中深耕细作,于技术创新高地上勇攀高峰,奋力书写“绿色发展与能源安全”并重的时代答卷。

注入的每一吨二氧化碳都有效益,投入的每一分钱都产生价值。CCUS项目部党支部创新提出“技术经济双轮驱动、注采调控促混防窜”模式。随着正南回注站、莱113处理站等重点项目相继启动,一条全链条密闭的驱油与封存通道成功打通,为百万吨级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示范工程装上高效运转的“绿色心脏”。

数据见证成效:工程累计注入二氧化碳202万吨,区块日产量实现翻倍增长。该项目不仅入选国家“双碳”杰出贡献案例,更获得全球碳封存领导人论坛(CSLF)认证,拥有在全球实施CCUS项目的“通行证”,为全球CCUS项目实施提供“胜利范式”。

面对CCUS规模化应用的诸多难题,党支部带领团队以思想解放推动实践突破。团队系统评估油区碳应用潜力,深入探索技术创新:高渗高含水油藏气水双驱、页岩油二氧化碳吞吐补能等前沿试验有序开展。利页1HF井二氧化碳吞吐试验取得关键突破,峰值日产量达25吨,开辟规模高效驱油封存新路径,显著提升油田绿色发展水平。

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针对混相压力高、采出率与封存率低等行业难题,党支部全力支持团队开展技术攻关。团队在二氧化碳高压混相驱油理论上取得突破,成功攻克全密闭注采、循环利用等六大核心技术,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的标准体系。

在装备研发遭遇瓶颈时,党支部牵头组织产学研用各方力量协同攻关。经过不懈努力,国内首台(套)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二氧化碳注入及输送装备系列问世,填补国内技术空白,为CCUS规模化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安全是发展的根基。党支部坚持党建与安全工作深度融合,将党建责任融入业务一线。创新构建“垂直扁平化”安全管理模式,编制“风险分级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清单、QHSE手册、59项操作规程、5项安全标准及1套培训教材,筑牢安全环保防线。

在党支部引领下,“智慧CCUS+”从蓝图变为现实。“数字孪生+分层控制”创新模式催生全流程智能管控系统;国内外首条百公里数字孪生二氧化碳管道贯穿原野,15座智能化注气站分布其间,构建起“全区域无人值守、机动巡检、集中管控”的智慧网络;上下游自动联控、异常快速响应的保障体系,推动CCUS产业安全高效发展。

秉持开放共享理念,党支部主动整合各方资源,在区域CCUS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联合兄弟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搭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平台。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项国家级课题,吸引众多高端人才,实现从研发设计到建设运营的高效转化。

立足长远发展,党支部深度融入区域CCUS产业发展规划,协调地方政府与周边企业资源,打造集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碳资产开发于一体的“源汇匹配”平台,培育充满活力的CCUS产业生态圈,为发挥国企示范作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夜幕降临,看不见的二氧化碳仍不断注入,持续书写着“变废为宝”的绿色传奇。


信息来源: 
2025-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