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均处理2.3亿条数据,99.96%数据及时率、单井效率提升12%……今年,油气井下作业中心以数据为核心驱动力,通过加强数据标准化治理、构建智能中枢、应用功能集成化移动终端等措施,推动井下作业智慧化转型,多项关键作业指标得到提升。
在数据治理方面,中心成功破解“数据方言”难题。过去,井下作业的516道工序、6906项参数涉及7类度量单位,数据格式混乱。油气井下作业中心信息化服务中心历时3个月,将温度、压力等参数统一为“标准语言”,形成《数据采集规范》。截至目前,油气井下作业中心设备响应速度从小时级缩至5分钟,单井衔接效率提升12%,设备利用率同比增加11%。
依托数据治理成果,油气井下作业中心进一步打造“数据展示屏+管理执行屏”双屏体系,让数据推动决策,信息管理实现从集中集成向协同智能的转变。
“全景沙盘”屏作为数据展示屏,集成GIS(地理信息系统)地图、三维地质模型及实时视频流,实时检测泵压、扭矩等关键生产指标数据,能够对生产异常进行智能化预警。“决策中枢”屏作为管理执行屏,可通过AI(人工智能)算法分析海量数据,自动识别设备冲突风险、预判物资需求,还支持任务指令一键下发、物资调度自动匹配,推动7类业务流程高效协同运转。双屏体系下,油气井下作业中心应急响应效率提升40%,跨部门协同耗时缩短55%,设备异常预警处置时间从1.5小时压缩至8分钟,高风险违规率下降28%。
为破解基层数据查询低效难题,油气井下作业中心推出移动端“作业掌中宝”,集成设备透视、风险预警、进度导航等11类功能。
“以前查数据跑断腿,现在点开手机全掌握!”油气井下作业中心生产技术部主管尹玉洁说。截至目前,该移动端累计推送异常预警127次,拦截3起井喷风险,成功规避停工损失;基层填报数据耗时压缩40%,单井作业周期缩短1.2天。
在作业一体化运行平台,油气井下作业中心创建“单井周期运行”模块,整合任务派发、设计编审等六大环节数据,实时扫描设备状态,系统调度设备,避免施工时间冲突。该模块试运行五个月,规避51起设备调度冲突事件,抢回1.2天占井周期。
针对基层项目部在填表过程中的耗时问题,油气井下作业中心在EPBP(中国石化勘探开发业务协同平台)系统新增17个功能页面,覆盖从设计交底到结算审核的整个流程,实现了数据的自动抓取和智能校验。如今,基层填表耗时减少40%。技术员反馈,以往需要半天时间来填报的表格,现在系统可以自动生成,节省下来的时间每月可以多跑三口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