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尖刀”拓荒地下“版图”

  1.8万米,这是科研工作者研究的岩心长度;105.2亿吨,这是济阳页岩油的估算资源量;85℃,这是化学驱油技术攻克世界级难题,拓宽高温高盐油藏适用性后达到的温度……数字背后是勘探开发研究院几代科研工作者孜孜不倦追求的结果。

  作为油田地质大参谋,勘探开发研究院是油田科研战线的尖兵,该院党委始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参谋作用有效发挥,按照油田“保拓并举、常非并重、决胜深层”要求,推进资源向产能、产能向产量快速转化,写好胜利地质的时代答卷。

  “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解放油藏,以科技创新支撑油田增储上产。”勘探开发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韩振龙说。

  油田经过60多年发展,传统领域可持续发展面临资源、技术等瓶颈,新领域规模效益发展缺乏突破性举措,高质量能源保供任务更加艰巨。

  “我们以对油田储量产量增长的支撑度,作为衡量贡献的标尺,坚持发现油藏从解放思想开始。”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曹小朋表示。

  他们突破烃源岩之下难以成藏的传统观念,形成油气超压下排成藏新认识,主动向深进军、深浅兼顾,推动济阳红层、潜山油藏等重要接替领域持续突破。他们坚持解放油藏从转变方式出发,变分区评价、分块建产为整体规划、分期动用,以非常规理念和方式开发常规油藏,带动滩坝砂、砂砾岩等亿吨级储量有序动用,为油田连续两年实现三级储量“三个1亿吨”、稳产6年后连续两年产量保持箭头向上提供了强力支撑。

  科技创新是推动石油工业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勘探开发研究院党委始终坚持在矛盾最突出的地方抓创新,在潜力最大的地方求突破,依靠高科技战胜高难度。

  集聚资源推动科技创新是关键一招。他们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树牢“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重基层”鲜明导向,构建“专家领衔、骨干支撑”的团队模式,深化基层管理人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打造出一支勘探开发的“尖刀部队”。

  围绕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页岩油气、提高采收率、深层—超深层四个主要研究领域进行高端实验平台布局,已经建成了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研发中心、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依托高端平台集聚科研资源,带动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创新“大兵团、专班化”攻坚作战模式,集中优势资源,推动迭代创新,培育更多支撑增储上产“撒手锏”技术系列——解决驱油剂耐高温高盐的难题,为油田释放超亿吨化学驱资源储量;压驱注水开发技术实现规模化推广应用,推动低渗透油藏时隔十年产量重上400万吨;多元热复合开发技术取得重要进展,实现西部浅薄层、东部深薄层稠油效益开发。

  一把把科技利剑“劈”开亿万年的岩层,让“不可能”的页岩油喷涌而出。

  当前,该院党委聚焦将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研究院高质量发展实际成效,持续助力油田高效勘探、效益开发。


信息来源: 
2025-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