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采油厂采油管理三区近期有两件大事,一是被评为中石化先进基层党组织,二是实现近十年来胜坨油田百吨井零的突破。
在胜利采油厂基层党建专家,采油管理三区党总支书记、副经理宋忠献看来,两件事可归结为“三老四严”传承的结果。
作为“三老四严”在胜利油田的发源地,胜利采油厂采油管理三区的员工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三老四严”的作风始终接续传承。他们坚持传承不走样、创新不丢根,把好传统转化为推动老油田极致开发的强大动力,连续五年实现产量箭头向上,盈亏平衡点持续降低。
学习传统,把“三老四严”当作安身立业传家宝
1966年2月,28名大庆石油人携“三老四严”优良传统,跨越一千四百公里,从大庆来到胜利。“三老四严”的火种,播撒在九二三厂采油一大队——现在的采油管理三区。
半个多世纪以来,“三老四严”始终是采油管理三区凝聚队伍、深化管理的精神力量和攻坚克难、推动发展的制胜法宝。
新入职员工第一堂课就是“三老四严”,班子换届首学“三老四严”传统。工作例会上,“三老四严”故事周周讲成为常态,从“讲老故事”到“讲身边人”,从“排班讲”到“主动讲”,越来越多人成为学习追标的对象。
老党员王世刚的故事,管理区员工津津乐道。他的一个本子,记录着注采304站所有油水井位置,这是他骑着三轮车一口一口跑出来的。在他的带领下,班站的“三标”建设处处彰显着“严细实”作风:井场横平竖直、库房整洁规范……王世刚说:“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插到哪都呼啦啦地响。”
王世刚们的故事,在讲述中传承。耳濡目染中,许多“听故事的人”渐渐成为“故事里的人”。
继承传统,从优良传统中汲取精神力量
304站员工李明虎的眼睛就是“尺”,他平出的井场被公认为“三区标准”;80年代建造的303站,整洁的库房、叠成“豆腐块”的被子,彰显着“严细实”的作风……
用好传家宝,才能激发新活力。他们梳理总结新时期“三老四严”岗位要求,形成十大岗位45项标准,引领全员“项项工作讲规范、人人出手过得硬、件件事情有人管”。“这些标准,让新时期‘三老四严’更加具象化。”宋忠献认为。
目前,管理区综合含水97.3%,采出程度42.4%,而且开发的油藏位于“低部”,“水往低处流、油往高处走”,让特高含水油田开发难上加难。
针对重点工作,管理区打破行政壁垒,组建11个党员责任区,重点推进落实降递减、降躺井、套损井治理、安全环保等工作,充分发挥好每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开发多年的老区,存在低效水循环、层间动用不均衡等问题。管理区坚持井网优化不放过一个潜力区,层间动用不放过一个韵律层,注采调整不放过0.1%的含水波动,通过前置潜力层培养、立体刻画流场等措施,“三率”指标创近五年来最好水平。
弘扬传统,不断挑战开发极限
4月22日,胜坨2-4X98井改层后开井,日产油量103.4吨,在胜坨老区实属罕见。
在采油管理三区经理黄佳博看来,管理区以“三老四严”优良传统为指引,敢于打破思想禁锢,勇于探索实践,通过精心培养孕育促成了这口百吨井。
技术人员已经将“三老四严”潜移默化融入内心,并以此严格要求自己:精准认识每一个层,精细注好每一方水,精心呵护每一口井,精益算好每一笔账。
半年来,成功培育日产10吨以上高产井8口,包括一口百吨井和一口超过50吨的油井,对单井平均产量仅2.5吨的管理区来说属于“奇迹”,极大提振了“老油田再创辉煌”的信心决心。
率先进入特高含水开发后期,唯有敢想敢干,才能蹚出新路。管理区锚定采收率“突破50%、挑战60%”奋斗目标,谋划“老油田再稳产20年”极致开发思路,聚焦能量恢复、防砂治砂等“十二个增产增效点”,实施控含水降递减等“七项工程”,向极致开发要产量、要效益。
放大镜找问题,显微镜找潜力。从1.5米的干层到0.5米的未解释层、从含油水层到纯水层、从单井纯水层到区块纯水层,管理区不断优化调整目标,通过抽丝剥茧,力争将射孔厚度精确到0.1米、开井液量精准到1立方米、效益评价精细到0.1美元,在“全水区”蹚出一条新油路。
“对传统的最好践行,就是不断挑战新的极限。”宋忠献介绍,管理区牵住注水产液结构调整这个“牛鼻子”,运用“微压驱+”、错位注采、控强扶弱等调整模式,地层能量持续回升,含水上升率持续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