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水井测调实现自动化解释

  仅用一刻钟,宋雪君就完成了一口水井的数据解释工作。6月30日,接收到ST3-2XN18井的原始测调数据后,油藏动态监测中心工程测井项目部解释评价岗员工宋雪君将数据导入系统,很快就得到了结果。

  “时间缩短了近三分之二,大大减轻了我们的工作量。之前我们需要人工录入压力值,现在系统自动计算平均值,数据也更加精准可靠。”宋雪君对新系统赞不绝口。

  油藏动态监测中心整合技术优势,建立了自动化解释系统,实现了数据模板自动生成、测试报告一键生成、管柱图自动导入、井史资料自动延续,大幅提升了水井资料解释的效率和准确率。

  该系统应用在分层注水井中,通过调整水嘴大小,让每个层都能注足水。此外,水井监测能够掌握井口到井底的全部工况。

  “水井测试测调工作是实现高质量注水的关键技术支撑点,将直接影响水驱开发效果。”在油藏动态监测中心党委常委、副经理杨永超看来,测试工作是老区稳产的基础,必须摸清楚井下注水状况。

  现阶段,油田每年测试测调工作量达1.3万余井次。“多的时候,我们一天要解释二三十口水井的测试资料。”大量的资料解释工作,让宋雪君这些基层员工异常忙碌。与此同时,受解释人员经验和水平影响,资料解释易出现偏差,因此信息化智能化手段迫在眉睫。

  信息化的基础是资料标准化,只有统一标准,才能纳入大数据系统。“监测工作曾隶属于各个采油厂,各单位资料五花八门,图片、文本、表格等样式层出不穷。只有规范的资料数据,才能更好地为自动解释打下基础。”工程测井项目部经理彭增义说。

  油藏动态监测中心正组织将监测资料录入系统,对测试通知单、测试原因、工况类型、仪器型号等重点字段进行标准化规范,保证测试需求、条件和参数的表述统一,提升流程效率和准确性。目前,该中心正将多年前的历史资料进行信息化处理和录入,为今后应用打基础。

  数据采集过程中,水井内的水质状况会影响采集效果。油藏动态监测中心有针对性地研制防黏污防堵塞测调仪,能够在井筒状况不佳的情况下进行测试,提升测试测调技术的适用性。

  杨永超表示,通过快速推进信息化智能化监测技术,能够更好地发挥监测技术支撑开发、服务油藏作用,助力油田夯实水驱稳产基础。


信息来源: 
2025-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