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翠绿的芹菜叶剁碎,掺入豆渣,接着依次加入胡萝卜碎、小米面、玉米面等食材。不一会儿,一块杂粮面团就在厨师吴大姐手中变成了一个个精致的杂粮窝头,整齐地码放进蒸笼。
位于济宁路的机关管理服务中心家和餐厅后厨里热气腾腾。蒸笼一揭开,豆绿色的杂粮窝头散发出诱人的香气。吴大姐身旁的不锈钢盆里,择菜剩下的包菜根、香菜根等边角料,正等待着华丽“变身”。她手法娴熟,削去西兰花根的外皮,切成均匀的细丝,再加入蒜末、辣椒油等调料搅拌均匀。
“别小看这些边角料,它们可都是宝贝。”吴大姐笑着介绍,这些过去会丢弃的边角料,调成小菜后,成了餐厅里最受欢迎的“解腻神器”。
厨房一角,早上剩余的蒸南瓜、紫薯等食材也没被浪费。厨师们将它们打成泥,与面粉混合,制成了五彩缤纷的花卷馒头。“这些杂粮面点也特别受欢迎,经常一端上桌就被拿光了。”
6月3日午餐时间,现河采油厂党群工作部的员工张师傅拿起一个杂粮窝头,说:“不仅味道好,关键还健康,再来上一口食堂的秘制小菜,清爽又解腻,美得很!”
家和餐厅每天要为周边23家单位的800余名员工提供餐饮服务。面对就餐人数多、就餐时间不固定等难题,餐厅按照中心要求,创新推行“N-1”配餐模式。
“我们会实时根据就餐情况调整供餐量。”家和餐厅经理郑雨雷解释,“比如10人用餐,就按9人份准备,不够的部分再用小炒补充。”
精细化管理的背后,是工作人员的悉心付出。“厨师们现在得少量多次烹饪,工作强度确实增加了,但效果显著。”郑雨雷说。餐厅的厨余垃圾从每天一桶半减少到不足半桶,且大多是骨头、果皮之类,餐厅的运营成本也得到了持续优化。
在餐厅中央的电子屏上,“吃多少打多少”“节约资源 杜绝浪费”的提示语不停地滚动播放。就餐区里,员工们会根据个人食量,选择“半份”“小份”等不同规格的餐食,餐盘回收处很少见到大量剩饭剩菜。
“厉行节约反浪费,营养膳食保健康,这不是简单的‘省吃俭用’,而是更注重健康引导和饮食均衡。”机关管理服务中心副经理柳平表示。中心通过严格把关食材源头采购、优化营养烹饪方式、调整供餐配餐模式,以及提高食材边角料利用率,构建起全流程绿色健康饮食、勤俭节约管理体系,让“光盘行动”真正在餐桌上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