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放弃了,才算失败”——记全国劳动模范、油田采油工技能大师赵琢萍

从石油小城踏入人民大会堂,从采油“小白”成长为油田采油工技能大师,完成30项技能创新成果……赵琢萍用13年的基层坚守,不断挑战自我,实现了诸多从0到1的突破,今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只有放弃了,才算失败。”赵琢萍常说,面对棘手难题不退缩,摸索前进,终能攻克。

一颗匠人之心

“看一眼零件图形,就能一次成图”,是赵琢萍的看家本领。在参加全国技能大赛机械制图中,她凭借这项本领一举摘得大赛银奖。

每项绝活的背后,都是超乎常人的付出。会计专业出身的赵琢萍,入职前对机械制图一无所知。为了掌握相关技能,她选择了最“笨”的方法——先在纸上画草图再正式绘图。历经600多个日夜,她绘制上千张图纸,终于练就“一眼成图”的本领。

然而,她在入职初期也曾迷茫。2012年,初入职场的赵琢萍来到河口采油厂英雄滩。陌生的环境、荒凉的盐碱滩和单调的工作,让初出茅庐的她一度不知所措。

1992年正值建设初期的大王北油田,遭受了50年一遇的特大强热带风暴潮袭击。刚刚合拢一天的一号潮沟海堤被整个冲垮,油田8名干部职工英勇殉职。为纪念英烈,油田党委将该油田命名为英雄滩油田。英雄滩的动人事迹,激励着赵琢萍即便面对再大困难,也不退缩。她渐渐清晰了自己的职业方向——成为技术顶尖的产业工人,扎根一线、岗位建功。从那时起,一颗匠心的种子在她心中种下,推动着她实现华丽转身。

在信息化数智化高速发展的当下,赵琢萍新的努力方向是将“两化”融合运用到油水井管理岗中。她积极投身智慧油田建设,参与建立皮带打滑预警、稠油区块洗井预警模型等17项数字模型。在英雄滩油田稠油区块,这些模型全年精准预警42井次,节约油井维护成本25万元。她还依靠“四化”数据制定油井热洗运行方案,有效延长油井免修期。

一颗探索之心

油稠、回压高,一直是油田开发中常见的难题,但赵琢萍偏要挑战这个“老大难”。针对冬季回压高的问题,她提出打造短流程、优化掺水管网、改造外输干线、末端加装混输泵的“四步走”方案。方案实施后,效果明显,回压超过1.3兆帕的油井同比减少了45口,成功打破稠油回压高的瓶颈,节省成本近200万元。

“作为采油工,用创新解决生产难题才更有价值。”赵琢萍立志在平凡岗位上,以创新为引领,坚定地走好每一步革新之路。

依托赵琢萍工作室,她带领创新骨干针对英雄滩油田大359块“低采油速度、低采收率”的低效难题,提出并参与完善注采井网、水力喷射等解决方案。实施后,该区块采油速度提高一倍,年增油2万吨。

赵琢萍在技术创新方面成果丰硕:2篇论文在国家期刊发表,主持和参与完成技能创新成果30项,3项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10项成果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8项优秀创新成果在油田推广应用30套……这些数字见证着她在岗位上的创新之举。

一颗传承之心

2022年,赵琢萍被聘为油田采油工技能大师,成为当时油田最年轻的技能大师。赵琢萍说,这不仅是一个称号,更是参与人才培养、推动员工技能成才的“号角”。

不做独木做沃土,百花齐放更有为。如今,赵琢萍将人才培养视为工作重点,全力推动员工成长。她深入了解每位员工的技术能力、学习能力和个人需求,编写个性化“点餐式”教案,制订专属培训计划,因材施教,累计培训1200课时,培训学员1500人次。

五年来,她签约带徒34人,其中2人在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奖,晋升高级技师4人、技师6人。

赵琢萍的徒弟、河口采油厂采油管理一区责任技师孟伟,在2024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采油工组的银奖。他说,师傅在难题面前“迎难而上、迎刃而解”的韧劲精神,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他成长的路。

作为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赵琢萍带着“进一步完善劳模和工匠创新工作室运行机制,为高技能专业人才成长提供支撑保障”的建议参加全国两会。此外,她还就页岩油开发、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提出8条建议,展现出一线员工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爱国情怀和职业素养。


信息来源: 
2025-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