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级的“国优梦”

冬日的暖光,洒向东营原油商储库的施工现场,映照出一派勃勃生机的画面。

150个足球场大小的范围内,46台打桩机正猛烈地将管桩锤击到地下,几台泵车从运输车中抽吸着混凝土,罐车、吊车、洒水车也在来回穿梭。

商储库项目施工管理部经理代文杰首次深度参与这么大规模的中石化重点施工项目,总是感觉不放心。1月21日,迎着落日的余晖,他又来到了熟悉的施工现场。在查看管桩过程中,他把施工人员招呼过来:“你看,这桩身已经损坏了,千万不能使用。”随即,他用红色油漆在这根管桩上画了个大大的叉。

打桩是施工的第一步。由于东营地基承载力不够,就像在松软的土地上不能直接建房子,需要插上一些“定海神针”,增加承载力。代文杰说:“从厂家检查到出厂监控,再到使用监测,桩基的质量要全过程把控,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每个大罐下部需要打下数百个管桩,支撑着罐体重量,管桩垂直才能确保大罐平稳。“看着简单,其实内有玄机。”代文杰说,通过经纬仪测垂直度,水准仪固定桩顶高度,再依靠北斗定位系统确定位置,进行多方校准,才能确保管桩在垂直方向上每米偏移的误差控制在3毫米以内。

跟随代文杰的脚步,记者来到混凝土浇筑现场,此时天色已经黑了下来。

在大罐周边,几名工人正拿着工具,像“绣花”一样把环墙抹平。为了控制标高,施工人员优化环墙浇筑时间,浇筑完成后及时进行压光,高度差小于13毫米。这意味着,在直径80米的圆环内,任意两点的高度差不能超过13毫米。

“高度差得多,大罐坐落后会有倾斜风险,此外不均匀的沉降,也会给大罐带来冲击。”代文杰解释要求高的原因。

浇筑完只是基础,做好保温养护格外关键。

在浇筑完的罐区内,由塑料布围起来的“温室大棚”格外显眼,他们沿用东营原油库的叫法“天幕”。走进大棚内,脚下已经固化的混凝土被层层保护起来。“我们铺设了一层塑料布、一层橡塑保温板,又给盖上了一层棉被。”代文杰说。

空闲间隙,记者问:“快过年了,有什么新年愿望吗?”

“希望家人身体健康,也希望项目圆满高质量完成,确保打造成中石化优质工程,力争成为‘国优’工程。”

现场工作结束时,已是晚上八时。商储库内明亮的灯火与远处的星光交相呼应,没来得及吃晚饭的代文杰,带着一身疲惫,回到了办公室。


信息来源: 
2025-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