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22点,正理庄采油管理区办公楼门前的小广场上,一个两米长的黑箱子被油区护卫管理中心纯梁油区护卫部员工抬了出来。借着灯光,队员们打开箱子,将里面的部件一一摆在地面上进行拼接。几分钟时间,一架翼长3.3米、身长1.8米的无人机便组装完成。
经过调试后,只听“嗡”的一声,这台“大飞机”一个旱地拔葱,眨眼间便飞过了4层办公楼。
这台大号“侦察机”,是油区护卫管理中心去年12月25日刚引进的,也是油田目前自有两台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之一。在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主战场”的纯梁采油厂,这台具有不挑起降场地、蓄航里程长等优势等的大号“侦察机”,对于长输管线的巡护十分友好。
“自从有了这台‘明星’无人机,甲方都指明了要它飞。”负责当天“飞行”任务的纯梁油区护卫部员工张乐青介绍。这次夜间巡护任务,是纯梁采油厂油气集输管理中心“找”过来的,需要在晚上10点到凌晨3点之间,对高青接转站的外输管线进行巡护,排查管线压力波动的原因。
张乐青端坐桌前,全神贯注地注视着无人机地面控制端的各项参数,屏幕上,电压、网络信号、卫星信号等参数时时更新。当无人机到达设定高度后,开始沿着设定路线执行巡护任务。红外模式下,深藏地下的管线呈现出暗红色线条的样子,一览无遗。“如果管线有穿孔、外渗等情况,画面上会显示一大片黄色,非常直观。”
100分钟,航程70公里,在这段外输管线上空巡护了两个来回,电量还没到“警戒线”。“无人机在天上飞,我们在地上追,给它换电池。”对于固定翼的独有优势,身为“机长”的张乐青感慨颇深。以前用多旋翼无人机巡护长输管道时,在好天气、满电量的情况下,一次最多能飞五六公里。现在,纯梁油区护卫部已在正理庄油区布设9座无人机机场,只要到达设定的巡护时间,无人机就自动执行井场、管线巡护任务,数据实时回传管理区,完成后自动返回充电。
今年,在纯梁采油厂的支持下,纯梁油区护卫部计划在采油厂西部油区增建16座无人机机场,逐步实现无人机自动巡检全覆盖。“有这些先进装备的加持,我们都是护卫科技精兵!”面对今后的护卫工作,张乐青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