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马上就要过年了,可汤波的“心事”仍挂在心上。
1月23日一大早,胜利采油厂采油管理六区注采606站站长汤波照例来到井场,对“老伙计”坨11井进行日常巡护。“2024年实施了改层侧钻,开井后产量达到3.2吨/天,目前降到1.5吨/天,含水也升到了88%。”汤波说。汤波希望新的一年“老伙计”能继续稳产。
汤波的“心事”,在胜采厂地质研究所开发一室主任孟令君那里得到了排解。
打开档案柜、取出档案盒,一摞摞资料被摆在会议桌上。
有的贴着胶带、泛着毛边——“坨11井横向测井图,1964年12月29日”“坨11井油井交接书,1965年2月19日”,老资料特有的年代气息扑面而来。
有的是崭新崭新的,还带着油墨的味道。
作为油田的功勋井,坨11井的“履历”十分丰富。1965年1月31日获得日产1134吨高产油流,是中国第一口千吨油井,此后60年间,这口井经历了自喷高产、控水稳油、停止采油转注水、间开、停井等不同阶段。在长停两年后,2024年4月,该井再次获得3.2吨日产油量。
“这口井还有很多潜力层。这是目前的生产层,资料解释是水层,从2024年4月投产到现在产了500吨油,效益不错,后续我们还储备了十几个油层。等到产量降到0.8吨/天的时候,我们再把这个油层打开。”孟令君指着的一张张图、一条条曲线,仿佛是为油井提产的一味味“药材”。
坨11井的成功复产带来的不仅是“油”,更是对“盘活老井”的启发。
胜利采油厂建厂早,老井多。从2024年开始,技术人员对60年来因众多技术原因搁置的高含水井、长停井和报废井进行梳理,以侧钻的方式让老井重获生机,全年投产43口井,产油1.2万吨,2025年还要继续加大力度。
“水层”尚且有效益,“油层”更值得期待。“我们好,采油厂就好,采油厂好了,油田就好!”汤波乐呵呵地说。
一桩“心事”落了地,另一桩“心事”却浮上心头。
2024年,坨11井重开,曾担任坨11井“井长”的蓝庭笠老人特意赶到井场,看看自己的“老伙计”,给青年人讲述坨11井的故事。坨11井的生产情况,老人一直挂在心上。
春节前,汤波去拜访了老人,并把“坨11井还有大潜力”的好消息带给她。
80岁的蓝庭笠,53岁的汤波,几张老照片,两代管井人。
“太好了!太好了!”老人拍着手,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我们是战友。”老人又轻轻拥抱汤波,郑重地说。
60年间,坨11井的开发方式不断调整,管井人也换了一波又一波,但对它的研究却从未停止。
跨越时空,责任与传承在这一刻,有了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