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井场上的幸福

1月8日下午3点半左右,记者来到位于滨州市滨城区杨柳雪镇的LFLN10-09井作业井场。红白相间的修井设备高耸矗立,在冬日的旷野和瓦蓝的天幕映衬下格外显眼。

记者赶到时,设备正在进行起油管作业。只见一根油管在井口探出了脑袋,设备顶部的卡瓦张大嘴巴、斜着身子缓缓下落,到油管的脖子处迅速立正身子,靠近油管一口紧紧咬住,迅速上提,一直到下一个油管露出脑袋后停止。

此时,位于井口一侧的液压钳立即开口前出,咬住油管后飞速旋转为油管解扣。此时,一边的排管设备已经到位,液压钳上方的机械手把近10米长的油管拨到排管设备就位后,卡瓦松口回到原来位置重复下一个动作。

各种设备配合默契,整个过程行云流水,记者不由赞叹司钻的操作娴熟,于是走向司钻房一探究竟。“人呢?”司钻房里空无一人。随行的油气井下作业中心滨南作业区滨一项目部经理李国瑜笑着指了指值班房:“在喝茶呢。”

听见说话声,司钻李忠杰走出值班室。面对记者的疑问,李忠杰自豪地说:“这是自动化设备的升级版,已经实现智能化了,只要设定好模式,我们就不用待在司钻房了。”

“实现智能化的关键是让设备长了两只‘眼睛’。”李国瑜指着井口上的两个监控探头说,“这俩眼睛负责把各种数据传送到司钻房的操作平台上,司钻设定好起下油管模式后,可以实现24小时不停工,直至全部完成,每小时可以起下30根油管,还不受司钻疲劳、误操作等因素影响。”

事实上,看似简单的两只“眼睛”背后,是智能视觉识别、修井机绞车控制、智能天车开绳轮、自动化设备控制、排管机自动控制5项关键技术的突破。

一直以来,修井作业采用“四人一机”的作业模式,1名司钻负责修井机的操作,2名工人站在井口进行吊卡摘挂、油管扶正、液压钳操作等,还有1名工人负责场地工作。

站在井口的作业工人抬着重40多千克的吊卡卡住油管,每口井要重复弯腰400多次,一根重达100千克的油管也需要人工搬到半米高的支架上,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安全风险高。

后来通过设备机械化实现井口减人,劳动强度也大幅降低。自2021年开始推进井下作业自动化装备,并建成了国内首个成规模作业自动化示范区,井口没有了作业工人,全部操作只要司钻一人一键完成,工人倒班休息时间从12小时增至48小时。

截至2024年底,油气井下作业中心自动化设备配套数量达到211台(套),自动化设备配置比例达到60%以上。“司钻坐在冬暖夏凉的操作房内,工衣干净整洁,轻按键盘就可以完成施工。”李忠杰话语里洋溢着幸福。

“幸福的事情一件接着一件,”李国瑜说,2024年,中心配备了5台智能化设备,他们就接手了两台,滨一项目部也成为第一个智能化项目部,“如虎添翼,半年时间干了80多口井。”

幸福不止于此。目前,所有的修井设备由过去的柴油发动机全部实现电动化,现场噪声降低33%,能耗降低69%。“耳根子清净了,也不见黑烟了。”李忠杰说。

修井设备还在不知疲倦地工作着,一根根油管从地下拔出来,李忠杰满脸笑意地看着油管在排管机上自动排好队。半个月亮挂在天幕上,犹如一张笑脸俯瞰着李忠杰们的幸福。


信息来源: 
2025-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