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海洋拖缆地震处理技术“扬威”珠江口

由物探研究院承担的“珠江口26/18合同区三维地震资料叠前深度偏移处理”项目,近日通过最终验收,稳步推进油田“深化中—中合作、拓展矿权空间”战略部署,并成功部署探井6口。

该项目是油田承接的第二块“中石化—中海油”海上拖缆勘探项目。工区位于珠江口南海东部海域,水深80米至100米,处理面积1493平方千米,原始数据22.8TB(太字节)。

据了解,该工区内火成岩较为发育,断裂系统复杂、地质类型多样,导致原始资料波场复杂,老资料地层接触关系不清楚,限制了圈闭的精细刻画。海上勘探需要人工激发地震波,地震波在海平面、海底这两个强反射界面之间反复震荡,产生大量多次波干扰,大幅降低了地震资料的真实分辨率。

为此,科研人员围绕地质任务要求,认真分析海上拖缆资料特点,明确以多次波压制为基础、高精度速度模型建立为核心的处理思路。

他们采用自由表面多次波预测技术降低了海上多次波干扰;通过潮汐校正、时移校正、零相位化等多种海上特色处理技术手段,有效提高了地震资料主频和信噪比。

他们建立初始速度模型,首次将FWI(全波形反演)建模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实现地下复杂构造速度模型的精细刻画。

通过精细处理,新资料较以往有明显改善,尤其是海上多次波压制与断裂成像效果优于老资料,成果数据在井位勘探部署研究中得到实践应用。


信息来源: 
2024-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