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油气取得4个新突破、7个重要商业发现;页岩油取得4个重大突破、6个重大进展……三级储量继2023年“重上三个1亿吨”之后,2024年再上“三个1亿吨”。
“粮仓”丰厚,心中不慌。“运用全油气系统理论,指导全资源勘探,油气勘探进入新的阶段。”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张世明说。新的态势得益于认识上的突破,管理上的创新和范式上的变革。
破——传统需要打破
油气勘探经历几十年,地质研究人员对工作的对象越来越了解,随之带来的是理论认识的转变。
中国科学院院士、石油地质与构造地质学家贾承造提出全油气系统理论,从理论上揭示了常规—致密—页岩油气等全系列油气藏有序分布的规律性。
胜利东部探区整体进入高勘探阶段,勘探目标愈加复杂隐蔽。页岩油虽然取得战略突破,但实现效益开发挑战很大。西部探区勘探阵地也从浅层逐渐走向超深层和极复杂的山前带,理论技术、工程工艺等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
“已经进入常非一体全域勘探发展新阶段。”勘探开发研究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张关龙说。面对新的形势,地质研究人员从认识上寻找突破。
2023年,研究人员创新提出“风暴滩坝”这一沉积新模式,打破了传统认识,为滩坝砂勘探找到了新方向。以此为指导,地质科研人员在东部老区不断取得新发现,近两年新增三级储量8337.39万吨,老区新发现了“亿吨级油田”。
油藏形成于烃源岩之上,这是常规认识。
2024年,地质人员创新提出超压负向充注—油气倒灌成藏的新认识,认识到源下800米依然大面积成藏。
在这种“反常规”认识指导下,高斜86井钻探成功,压裂后日产油41.5立方米、气2270立方米,向下拓展了红层勘探空间。
近年来,科研人员基于地质认识创新,在济阳潜山、深层—超深层、砂砾岩等领域,指导了8个区带勘探部署,提出井位38口,取得好效果。
立——新机制得以建立
12月6日,西部勘探开发一体化工作组召开启动会,标志着西部油气勘探项目部、勘探开发研究院、物探研究院、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钻井工艺研究院、新春公司共同组成的项目组投入运行。“聚焦西部储量产量,共同找准关键问题,做好工作分解,抓好责任落实。”张世明说。
2024年以来,研究院结合油田要求,系统梳理全年12项重点、难点工作,突出目标同向,加强多专业资源整合,强化过程督导推进。科技创新,基础研究是根基。围绕20余项重点领域基础研究工作,编制盆地级区带级基础图件百余幅,完成页岩储层、常规储层与野外图集编制,建成岩心实验综合应用系统,完成6000余米岩心的扫描、2万多米岩心图像及3.6万项分析化验数据调取,进一步夯实了高质量勘探根基。
研究院坚持开门搞勘探,与新疆油田、中海油天津分公司等开展技术交流10余次,与江汉、江苏等内部油田开展碳酸盐岩、煤系页岩气等研讨,共同助力勘探新突破新发现。
变——范式正在改变
虽然已经经历过应用勘探大模型汇报井位,但当第二次汇报时,勘探开发研究院东营勘探研究室房亮还是难免紧张。
直接应用勘探大模型部署井位,是研究范式上的变革。自2023年以来,勘探开发研究院转变科研范式,打造了基于“模型驱动、三维解释、立体勘探”的研究部署新范式,编制勘探大模型构建技术应用手册,制定企业标准,首次构建了东营北带常非一体勘探大模型,推动了油田“透明盆地”建设。
两年来,科研人员应用该模型在东营北带提出井位13口,采纳5口,落实地质储量3286万吨。
“范式上变革更体现在勘探开发、地质工程一体化上。”研究院副院长邱贻博说。近年来,研究院依托油田勘探项目组、院目标同向平台,针对常规成熟领域及页岩油规模增储阵地,勘探开发一体化协同部署加快增储建产节奏,地质工程一体化实现储量向产量转化,实现了全过程一体化深度融合。
在渤南北带义282砂砾岩体研究过程中,勘探控制边界、开发在核心区建产,制定整体增储建产部署方案;地质与工程结合明确油藏动用下限,地质与地面结合落实实施方案,一体化整体推进实施探井6口、开发井12口,上报探明储量2760.43万吨,成为油田近10年最大的整装规模储量区块。
研究院锚定助力打造智慧油田,统筹推进基础数据治理、商业软件与自研平台集成,首创储层频相特征提取与智能识别方法,成功入选2024年中国油气人工智能科技优秀案例;研发断层智能预测模块,成功应用于东营凹陷、准中等地区井位部署,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胜利油田已经进入全域勘探新阶段,正迎来新一轮油气增长的高峰期。”张世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