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耕耘 地上结果——孤岛采油厂推进“五到区块”目标管理纪实

在油田干了28年财务,高洪科一直有一个心结,如何精准核算出油藏的投入和产出?

其难度不亚于一道国际奥林匹克竞赛题。制造行业的投入产出十分清晰,产品每个部件的投入说得清、道得明,甚至可以精确核算到一颗螺钉;而油藏的投入产出“剪不断、理还乱”,地下原油早已形成,投入不直接构成产品,人工费、材料费等费用都是辅助性投入。

难,并不等于无解。2024年,油田实行“五到区块”目标管理,把目标分解到区块、决策优化到区块、核算管理到区块、分析评价到区块、考核兑现到区块,厘清投入和产出、增量和存量,科学匹配各类生产要素,实现油藏经营价值最大化。

划分颗粒度

厘清投入产出,孤岛采油厂总会计师高洪科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明确核算主体。

勘探开发56年,孤岛采油厂已发现5个油田,有6个储量评估单元、109个开发单元,选择哪一个作为核算单元?

中国石化将胜利油田70个已开发油田作为区块目标管理对象。高洪科说,如果上下一般粗,以油田或者储量评估单元作为核算对象,优点是可以满足中国石化对区块评价的需求,缺点是无法实现精准核算投入产出。

亿吨级储量的孤岛油田地下油藏既有稀油、稠油之分,又有水驱、化学驱、热采等3种开发方式之别,倘若用同一套评价标准,不具有参考性和指导性,而且地上横跨8个管理区,责任落实难。

颗粒度粗细,在实际工作中指任务执行方案的精细程度。颗粒度太粗,吃不了;颗粒度太细,又吃不下。孤岛采油厂地下109个开发单元,地上交叉分布在9个管理区,一个开发单元被几个管理区分割,地面设施、管理主体与开发单元对应关系复杂,现有的地面设施和行政架构需要进行重大变革,管理成本高。

孤岛采油厂的现象并非个例。近年来,油田一直采用的是滚动勘探开发模式,勘探开发到哪里,根据就近原则,油水井划拨给就近的单位管理。长此以往,造成了地下油藏分不开、地上管理割裂的局面。

预算是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油田财务资产管理中心副经理刘卫国说,颗粒度越大,管理越简单,但是一个大油田,一旦产量出现波动,让人无从下手从哪里找问题,应该把资源倾向哪里;颗粒度越小,研究更精细了,可核算是难题,地上地下相互交叉,一个管理区注水,两个管理区受益,投入产出不匹配,无法考核评价。

兼顾地下开发需求和地上管理需求,孤岛采油厂把5个油田划分为24个区块,一个区块就是一个核算单元。

区块划分是有标准的。它具有自然和管理双重属性,是二者的综合体,既遵从地下的开发单元划分归集,又遵从地面现状和管理责任,让开发好分析、经营好核算、地面好管理。

一副400度的眼镜,帮助于艳看清了地上的世界,但通往井口的地下世界,她的眼里是模糊的。

作为孤岛采油厂采油管理一区经营管理室经理,于艳一直困于单井的成本核算,感觉自己的工作就像“隔靴搔痒”,电费、材料费、药剂费等投入都是消耗品,形不成原油的本体,无法附着在原油中展现出来。

化学药剂注入地层,到底注入到哪些地方了?又有多少药剂在一口油井发挥作用了?很多问题都是未知数。

微观上无解,宏观上有解。区块目标管理简化了干扰因素,明确了核算主体,实现地上行政管理和地下油藏开发相统一。

24个区块,向上可以归集到5个油田,向下是109个开发单元的集合,实现了油藏开发、经营、管理的无缝衔接。高洪科说,区块划分的目的不是简单的划小划细,厘清投入产出关系、简化经营管理才是目的,“这就像打仗,只有搞清楚进攻方向,才能有的放矢制订作战计划,把人财物等各类生产要素向价值高地倾斜,实现油藏经营价值最大化”。

作为能源央企,油田肩负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同时亦承担着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经济责任。刘卫国说,过去是生产主导型,油藏好,在地上捅个窟窿就能出油,有钻井进尺和作业工作量就有产量;如今,开发进入中后期,剩余的储量资源品味低,有投入不一定有产出,高投入不一定有高产出,只有核算管理到区块、分析评价到区块,“拔出萝卜带出泥”,让滥竽充数的“红红脸、出出汗”,才能让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有潜力的地方,提高价值创造能力。

形神兼备

地上管理是横向延伸的,地下储层是纵向发育的。孤岛采油厂采油管理四区党支部书记董坚龙说,如果把油藏比喻为一座楼,原来,单元目标化管理是平面管理,关注的是楼层,就像楼管阿姨,一个人管一个层,而区块管理变成了立体管理,聚焦的是区块,可以整体规划、上下统筹兼顾,把闲置层利用起来,提高储量动用率。

在孤岛采油厂,因套管损坏、变形等工程原因,一些油井处于停产和报废状态,导致地下储量失控。

打新井,恢复储量控制,投资太高,而利用长停井、报废井等老井资源进行大修、侧钻,替代打新井,可谓花小钱办大事,同样可以实现储量控制的目的。

既要算细账,更要算大账。孤岛采油厂财务计划部高级主管张清波主要负责投资项目管理,给新井产能建设方案匹配投资计划。过去,他的眼睛只是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如今,他需要和财务结合,统筹考虑区块的整体开发方案规划,投资、成本联动,追求区块整体效益最大化。

无论是投资,还是成本,都是投入。张清波说,过去,投资和成本两条线,计划下达投资,财务下达成本,二者缺少系统考虑、整体规划;如今,产量、投资、成本一体统筹配置,以区块为核算单元,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避免了重复性建设。

坐拥482万吨石油地质储量,孤北稠油区块的采出程度却只有21.86%,近80%的储量滞留在地下。2024年,孤岛采油厂打出产量、投资、成本“组合拳”,制订整体开发方案,部署新井13口,配套6口老井治理,恢复储量资源、扩大产能阵地,预计新增产能1.5万吨。

经营里面有学问。花同样的钱,产生的效益大不一样。一个区块,有新井部署,也有老井治理,如果打新井和老井治理统筹联动,就能产生加合增效作用,吃干榨净地下资源的价值。倘若上半年打新井,下半年进行老井治理,效果可能打个折扣。

油藏经营需要长期主义。孤岛采油厂党委书记张岩说,油藏开发不是以年、月为周期的,而是一个长周期的过程。

注水为油藏提供能量。油田70%的产量依靠注水开发,可水井工作量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短期看,这是一笔不划算的投入;长远看,却对油藏大有裨益,可以达到增能强体的功效,让油井延年益寿。

张岩说,注水是一项利在长远的事业,油藏经营者要有长远战略眼光,不仅会算细账、大账,更要算长远账。

2024年,油田打破生产、投资、财务三大计划各自为政的格局,统一下达三大计划,一体化运行。管理局有限公司党委常委、总会计师,油田分公司总会计师肖国连说,区块管理为三大计划落地提供了土壤和养分。三大计划同步下达,谓之“形”;引导一切工作向价值创造聚焦、一切资源向价值创造流动,谓之“神”,只有形神兼备,业财深度融合、协同发力,把目标落在区块上,三大计划才更具执行力、生命力,进而增强价值创造能力。

工作“准星”对准目标“靶心”

为了算清油藏效益账,孤岛采油厂整合开发、经营、财务、管理各个系统的数据资源,搭建油田经营平台,小到单井,大到区块,可以实现不同维度的评价分析。

“油井开井率低,储量失控,生产管理明显有‘短腿’。”第一次看到经营平台给出的区块“雷达图”诊断报告,董坚龙打了个激灵。

张清波说,“雷达图”就像油藏经营管理的“导航仪”,从持续发展、运营能力、管理效能等5大类21项指标对区块进行全面“体检”,指出短板、弱项在哪里,督促管理区补短板、强弱项。

认识找潜力,潜力变产量。意识到问题的症结,董坚龙组织人员对管理区有扶停潜力的油井摸了一个底,他打算尽快让一批停产井复工复产,补齐生产管理短板。

高洪科说,“萝卜快了不洗泥”,容易陷入“一俊遮百丑”的认知误区,让平均数掩盖了大多数,导致资源错配。

这是传统经营管理的必然结果。石油会计是小众专业,是管理会计学的空白,一直以来,石油会计借鉴的是制造业会计,会计主体以胜利油田分公司、采油厂、管理区等行政架构为主,账目建立在行政体制上。

区块管理是石油行业对会计主体的重新确认,把账目建立在油藏上,让经营管理回归油藏本源。高洪科说,石油人的斗争对象不是井筒,而是地下油藏,围绕着井筒是搞不出来油的,要把工作“准星”对准目标“靶心”。

把目光从地上转移到地下,董坚龙掌握了自主经营的主动权。原来,他有一个惯性思维,产量吃紧了,就扎堆上作业,可突击性的措施,往往寿命长不了;如今,他对自己管辖的区块门清儿,储备了充足的“弹药”,生产运行游刃有余,遇到突发性状况,及时进行补仓,抗风险能力显著提高。

中国石化对油藏经营管理的探索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2002年,中国石化首次提出,要把油藏经营管理作为上游企业主要经营模式;时隔两年,油藏经营管理指导意见出台;2015年,油藏经营管理进入改革管理阶段。

在刘卫国看来,“五到区块”超越了油藏经营管理的范畴,指向了更广阔的天地——现代油公司。

“十三五”以来,胜利油田致力于现代油公司建设,上有胜利油田分公司“六项机制”顶层设计,下有采油厂“七大体系”和管理区“五项机制”制度保障,而“五到区块”管理是对现代油公司的又一次深化和实践,让现代油公司制度有了可执行、能落地的载体。

长期致力于企业价值管理、石油会计研究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原教授王爱东主导撰写了《油气操作成本预算、核算、分析、控制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建立》《石油企业价值管理战略地图》等多项著作。在他看来,胜利油田创新的“五到区块”目标管理,让油公司的主体地位更加牢固,对中国式现代化油公司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和促进作用。

高洪科明白,真正弄清楚油藏的投入产出关系是一件极难的事,但他们的“方向是对的”,距离答案又迈进了一步。

眼下,他打算给每个区块建立地质大模型,把地下油藏搬进电脑里,构建透明油藏,还原一个“真实”的油藏,求解油藏经营管理的“最优解”。

(王彦磊、任艳光、李超君对本文亦有贡献)

 


信息来源: 
2024-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