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

前三季度原油产量完成78.77万吨,超日历进度5381吨。

对于勘探开发了52年的采油厂来说,连续六年产量“箭头向上”,稳产100万吨以上。他们是如何实现的呢?

以水增优

进入12月,临盘采油厂采油管理七区经理申德勇正在为完成全年任务做最后的冲刺。

“虽然少了新井产量,但是得益于注水管理不断提升,老区稳产效果明显,实现了产量结构调整。”申德勇说。

采油管理七区的变化,得益于临盘采油厂“以水为先、系统治理”的开发理念。在油田三季度经济活动分析会上,临盘采油厂分享特色注水管理模式“补网强链”,吸引现场众多目光。

今年,采油厂把注水管理列为“一把手”工程后,重新修订注水管理考核制度,考核直接兑现到管理区领导班子。七月份,因为1口井没完成投转注计划,申德勇“损失”了2000元。

因为新制度的考核压力,采油管理七区按照新编的整体水驱治理方案,利用投资成本一体化,把过去舍不得干的侧钻、大修,通过投资方式分步解决,曾经“破损”的水井井网正在逐步完善。

针对分注率低、油水井数比高、储量失控等问题,临盘厂强化“地质、工艺、地面”一体化协同治理,通过加快完善注采井网、构筑均衡驱替网、打造特色注水管网,推进水驱开发步入良性轨道。

近年来,临盘厂油水井数比由3.1降低到2.4,动液面上升137米至969米,自然递减率由12.3%下降到9.5%,注水基础三年提升工程取得阶段成效。

万象更新

近日,一场高规格的“长寿命举升工艺技术交流会”在临盘采油厂如期举行。活动专门邀请了油田高级专家和外部单位相关人员,工程技术研究院参会交流。

早在两年前,采油厂也曾举办过一场规格较高的科技论坛,这些做法无不传递着这样一种信号:重视开放和科研。

临盘厂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针对复杂小断块效益开发,临盘厂形成了5大类的配套技术体系,但他们意识到仅靠固有的技术难以解决发展问题。他们鼓励科研人员“走出去”调研,把先进的科研理念和技术带回来,同时设置容错资金,鼓励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要研,更要用。以前由于风险,基层单位顾虑重重,不愿引进新技术,也挫败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临盘采油厂厂长于昭东说。

去年,他们学习创新了地层预处理技术,通过容错资金池,单井增油量达到1.5吨以上,最好的一口井从2吨油增长到10吨油,效果显著。

不仅如此。临盘厂持续增加立项科研资金,年科研投入从260万元增加至360万元,同时加大“容错资金池”使用力度,为科研人员引进、尝试新技术兜底,助力采油厂高质量发展。

2019年以来,该厂完成科研项目313项,其中成果转化应用256项,授权专利69项,创效24974万元。今年,临盘厂计划与北京、青岛的院校或科研机构合作,进一步加强与外界的交流。

精益求精

曾经的临盘厂“重油轻水不要气”,临盘采油厂党委常委、副厂长周杰把这称为“捧着金饭碗要饭”。他们用两三年的时间,组织摸清天然气的损耗点,制定了损耗目标,倒逼各管理区对天然气进行精益管理。

所谓精益管理,并不是单一地控制花钱,而是通过产量结构的调整以及算好投入产出比,让油藏经营的管理理念和行为符合现代化企业要求。这一措施,当年天然气产量就达到1000多万立方米,效益随之而来。

近年来,临盘厂聚焦“少井高产”“不补能、不投产”等理念,从源头提高产能建设效果。新井单井日产油由5.5吨提高到6吨,新建产能41.5万吨,百万吨产能投资持续降低,提升了投资效益。

他们探索“五到区块”目标管理,将5个采油管理区细化成12个经营单元,第一轮率先选出9个区块长。采油厂将目光瞄准最有经济效益的老井自然产量,建立“开发+技术+经营+服务”单元项目化承包模式,成立“五到区块”目标管理工作组,逐级落实管理责任,指导区块分类施策。

得益于这些举措,临盘厂产量结构实现“老井自然产量增、新井产量稳、措施产量降”,结构调整成果初步显现。

 


信息来源: 
2024-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