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尾闾,目光所及,油地融合是东营发展最独特、最鲜明的优势,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潜力所在。
出台全国首个地方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产业发展规划,建立电力“智慧大脑”管控平台,推动油气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油地积极探索创新传统能源与新能源融合路径,成为山东推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走深走实的生动缩影。
“碳”绿
推进CCUS全产业链示范基地建设
初冬时节,步入胜利油田莱113区块,地上有两个五六米高的白色储罐,一旁的抽油机昼夜不歇地作业。
这里是CCUS从胜利油田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的第一站。
2022年,我国最大的CCUS全产业链示范基地、国内首个百万吨级CCUS项目——“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项目”正式注气运行。目前,胜利油田13个区块应用CCUS技术,累计注入封存二氧化碳150余万吨,平均单井产量提升36.8%。
油地将CCUS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作为东营市政府领导领衔攻坚突破事项,在全国率先启动CCUS产业发展规划编制,专题研究油地打造CCUS全产业链示范基地项目,印发实施《东营市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产业发展规划》……
同时,东营市积极推动区域炼化企业、化工园区联动开展碳捕集工作,促成山东神驰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与油田签订合作协议,完成海科瑞林等6家炼化企业的碳源对接和油田535个二氧化碳驱潜力区块摸排,碳源汇平台初具规模。
逐绿
奏响“绿电”变奏曲
黄河之畔,一块块光伏板镶嵌在盐碱滩上,给油气生产源源不断地注入绿色电能。
这里是孤岛采油厂南9-XN6井区光伏发电项目。“发出电量直接供给周边抽油机井,年发绿电约55万千瓦时,相当于10台抽油机一年的用电量。”孤岛采油厂安全管理部副经理程勇说。
目前,胜利油田新能源版图累计供应“绿电”12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104万吨;新能源装机规模达到440兆瓦,油田生产直接用能中的“绿电”占比已提升至23.2%。
立足丰富的可再生资源,油地双方放宽视野、放远眼光,做大做强能源产业。
全省首个绿电制绿氢及绿氢替代灰氢项目——石化总厂6兆瓦光伏制氢项目建成投产;牛庄“清洁供暖无烟小镇”等6个项目入选全省地热能开发利用试点工程;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中深层地热集中开发利用项目——东营能源集团地热清洁能源供暖项目投运;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氢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推进实施东营风光储一体化基地、渤中海上风电基地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等项目,推动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协同发展,全力创建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
延绿
推动石油装备产业做优做强
小雪时节,山东胜利长龙管道科技有限公司的厂区内一片火热生产景象。一条条新材料防腐钢管在生产线上缓缓移动,经过多重工艺处理,不仅提升了钢管的防腐效能,降低了维护成本,还为油田的安全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油地融合给企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提供了高端人才和良好平台,为企业发展创造了非常好的环境条件。”山东胜利长龙管道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田黎明说。
油地发挥各自优势,一体布局“平台搭建+技术攻关+产业化应用”体系,构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特色产业集群。全市围绕石油化工建成23条全产业链,烯烃材料产业集群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东营临港高端化工产业集群被评为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在此基础上,油地双方进一步加深合作,推动石油装备产业持续做优做强。携手构建“走出去”开拓国际石油市场的服务协调机制,合力构建发展新质生产力协作机制,建设油地产业融合示范园,建成投产油田化学剂产业基地、高新采油装备制造基地、胜利天工智能装备与钻完井工具产业化中心,石油钻采装备产业集群入选全国首批特色产业集群。
护绿
绘就“无废东营”新蓝图
远看以为是一座座可爱蘑菇外观的雕塑,近看发现是注水站;走在路上看不到油点、闻不到异味、听不到噪声……漫步在东营区广利河森林湿地公园,掩映其中的油区变身为“地上观光旅游地下高效采油”的生态景区。
植绿扮靓生态环境,油地追求绿色的脚步不止。
2022年7月,中国石化成为国内首个“无废集团”建设试点,并选取了胜利油田等12家所属企业开展“无废集团”先行先试建设工作。
2022年11月,东营市印发《东营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方案明确把胜利油田的“无废油田”建设作为东营市“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油地把绿色低碳写入发展战略,构建油气开发绿色低碳融合创新体系,围绕打造“无废油田”,油地共同探索固体废弃物源头减量化、资源化利用和管理标准提升三条路径,将绿色开发贯穿生产经营全过程。
追新逐绿,久久为功。如今,越来越多的“绿色标准”“绿色模式”展现了油地携手在绿色低碳道路上的坚定决心与巨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