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识砂砾真面目

  “埋深超4000米,储层描述精度提高了15%,含油孔隙度下延到5%,在套尔河—大王北、渤南北带等地区还有规模增储潜力。”近日,在物探研究院沾化车镇研究室会议室内,研究人员就油田砂砾岩体专题研讨会的部署方案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2024年,物探研究院科研人员攻关地球物理技术,开展砂砾岩体油藏系统研究,强化勘探开发一体化结合,为陡坡带砂砾岩体储量升级、动用规划提供技术支撑,有力推动了埕南断裂带义282块、车151HF块规模增储取得新进展。

  驱散“迷雾”

  埕南陡坡带发育有各种成因的砂砾岩扇体,具有“分布范围广、储量规模大”的特点。受多物源、变化快、沉积厚等因素影响,砂砾岩体连通性不确定,导致科研人员在实际勘探中,无法定量化描述砂砾岩体内幕结构。

  常规地震老资料分辨率低,无法清楚识别砂砾岩体分布。科研人员犹如面对一团“迷雾”,一度陷入勘探困境。

  但没有按下研究的“暂停键”,随着高密度地震新资料的相继出站,科研人员对陡坡带深层砂砾岩展开了新一轮认识和评价。

  “高密度地震新资料,‘加密’处理地震信息,能够客观真实反映地下信息。”物探研究院沾化车镇研究室主管师金春花说,“新资料有效提高了复杂地质体的识别能力,就像一束光照亮了地下暗箱。”

  科研人员创新井震多级约束的砂砾岩扇体沉积相带精细划分方法,驱散“迷雾”,让隐蔽型圈闭“显形”;通过测井曲线重构及多井旋回对比,借助地震新资料,建立了砂砾岩特征的沉积叠加模式,把研究层系进一步细化为6个砂组,形成“沉积相带+有效物性”综合评价方法,实现了该类油藏勘探由“粗放”到“精细”的转变,在埕南、孤西断裂带发现了一批有利目标。

  近两年,科研人员部署的义斜298井、义斜287井等多口井平均日产油气超10吨,实现义282块扩边增储。2024年,他们部署的车151HF井获得高产工业油流,新增控制储量1000余万吨;完钻的义104-斜16井、义斜166井等井相继钻遇优质油层,预计新增预测储量千万吨以上,开启了陡坡带深层砂砾岩体高效勘探的良性循环发展新旅程。

  去伪存真

  如何精准刻画地下储层,找到优质储层发育区,是科研人员面临的一大困难。

  “砂砾岩体在地震剖面上的响应忽强忽弱、似连非连。”一直跟踪该地区生产动态的物探研究院沾化车镇研究室主管师魏欣伟困惑不已,“扇体前端15米的薄互层包含2至4套砂体,在地震剖面上却只有一个强反射,分辨单砂体十分困难。”

  经过一次次论证,科研人员认识到,想要打破深层砂砾岩体勘探的困境,就必须全力破解地震“密码”。他们开展岩石物理特征分析,从岩性组合、测井数据入手,分析复杂岩性地震响应特征,开发了多属性融合和多尺度资料联合反演技术,有效提高了砂体识别能力,使精细刻画储层边界成为可能。

  随着砂砾岩体有利区的确定,科研人员又产生了新的疑惑:“为什么近在咫尺的两口井在储层物性上差异这么大?为什么埋深超过4000米的层段还有优质油层?”

  他们以地层砂组为框架、以区块为单元,深挖高密度地震资料应用潜力,研发波形指示孔隙度反演技术,实现砂砾岩体有效储层的精准表征,有效储层吻合率由70.3%提高到92.3%,建立孔隙度模型分布量版,明确砂砾岩体含油物性下限,可以有效识别深层砂砾岩体有利储层。

  科研人员以储层精细描述、综合评价为突破口,向深层复杂岩性、低渗致密油藏领域进军,评价优选了车西北带、渤南北带等有利勘探区带,指导部署探井3口。

  协同攻关

  深层砂砾岩油藏分布让人捉磨不定。600米距离内储层连通性不超50%,尽管钻遇油层,但与预期的单井产能相差甚远。科研人员坚持问题导向,开展地质、物探、油藏多专业联合攻关,从地球物理、测井、油藏建模、工程压裂等多方面入手,探查油气富集的“案中案”“局中局”,形成每期砂体独立成藏、“甜点”富集高产的新认识。

  他们联合兄弟单位,融合地震、地质、生产动态等资料信息,建立了多尺度三维“双甜点”模型,修改优化地震参数,对“甜点”地质体精准判识,开展油藏开发研究设计、井网完善、组合缝网压裂优化等联合研究,为一线生产提供强力技术支撑。

  他们按照“一体化实施核心区、评价扩大外围区”部署原则,“量身定制”综合实施方案,支撑部署各类井位37口,大斜度井靶点钻遇砂岩率达到94%,让每口井穿越更多“糖葫芦”油层,单井产能提高54.8%,实现各区块单元、层间油气的效益开发,推动了储量快速高效转化。

  “埕南陡坡带砂砾岩体的成功带动济阳坳陷深层高效勘探,科研人员更加坚定了‘老区不老,仍大有可为’的信心。”物探研究院党委常委、副院长于景强坚定地说。


信息来源: 
202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