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智聚力的海上实践——中心三号平台能力提升工程探索大型检修施工新模式(下)

空中俯瞰,数艘施工船舶严阵以待。

水系统改造、油系统升级、自控系统调试……平台上,忙碌的身影穿梭于各个施工区域。

同海浪较量,和时间赛跑。中心三号平台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多、工期紧、任务重,各方参战干部员工连续施工,确保施工安全高效和生产稳定运行,上演渤海湾畔的“速度与激情”。

5个月的精心谋划

92小时的背后,是近5个月的精心谋划。

海上是油田“七个产量增长点”之一,但现有平台无法满足海上油田日益增长的开发需要。

“当前,海上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注水量和采出量不断提升,对平台处理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海洋采油厂厂长韦敏介绍。

中心三号平台能力提升工程迫在眉睫。

自5月开始,油田便组织各施工单位按计划推进现场流程预制,提前完成挂管布线、阀组安装、电缆铺设等一系列准备工作。

“一切工作向能力提升聚焦聚力,以最强力量、最强支撑、最强保障打好中心三号能力提升攻坚战。”海洋采油厂党委书记孙朝华表示,他们在施工方案的制定、流程预制、系统投产、油井开关方案、人员组织调配等方面做了详尽而周密的准备。

油田生产运行管理中心经理荆波介绍,能力提升工程在提升本质安全化水平的同时,为海上油田持续上产创效打开了新空间。

施工完成后,中心三号平台原油液量处理能力将由4万立方米/日提升至4.5万立方米/日,水处理能力由1.5万立方米/日提升至3.6万立方米/日,将大幅提升平台处理能力。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海上施工需要良好的海况条件。根据气象部门预测,9月底,是难得的平台施工“窗口期”。

中心三号能力提升工程运行专班充分利用中心三号平台及井组平台电网检修契机,揭开能力提升工程的序幕。

集众智 聚合力

方案极致优化、现场极致准备……

中心三号平台能力提升工程是油田近年来改造规模最大、施工时间最长、参建人员最多的一次海上平台能力提升工程,涉及平台28座、油井260口,参建人员近700人。

9月23日16时,随着中心三号平台全线停井扫线的指令下达,一场规模空前的改造工程正式开始。

中控室内,电话声、对讲机声、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技术人员紧盯着屏幕上的各项数据,确保每一步操作都精确无误。

平台上,工人们忙碌的身影穿梭于各个施工区域,每一道工序都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

工作专班每天组织3次前后方视频连线,前方,全面掌握施工进度,及时调整施工部署,督导现场安全高效施工;后方,做好后勤保障、船舶守护、气象预报等工作,确保检修施工平稳、有序运行。

此次能力提升工程涉及参建方多、人员多、专业类型多,各参战单位成立中心三号能力提升项目临时党支部,保持思想统一、步调一致。

在这场“攻坚战”中,党员“三重三特”攻坚队近百名党员干部奋战在停产施工一线。他们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优化投产运行方案,强化安全措施执行,引领带动全体参战员工全力以赴、攻坚克难。

探索大型检修施工新模式

9月27日12时30分,中心三号平台自控系统调试完成,260口油井由近到远依次开井,工程顺利完工。

在充分考虑地下流场、油井工况、海管运行等因素的基础上,“一井一策”,为每口油水井制定“私人定制”方案。

“坚持不急不躁、宁缓不抢原则,效率服从安全、进度服从质量,不漏掉一项防范措施,严格把好质量关。”孙朝华说,“我们做到海陆一体化实施、一体化联动,系统投产平稳高效。”

在各方的协同努力下,中心平台能力提升、28座平台电网检修、2座平台延寿改造、6端海底管道通球装置安装等四项工作任务均圆满完成,实现开工验收一次合格,扫线施工一次完成,121道焊口报验一次通过,越站流程投产、切换一次成功,油、水、自控系统投产一次成功。

恢复运行以来,海洋采油厂强化设备运行管理,严格实行24小时不间断巡检制度,保障生产系统安全平稳运行。

“目标同向,集智聚力是我们最大的底气。”油田生产运行管理中心经理荆波说,下一步,油田将开展复盘工作,分析不足,制定提升措施,打造大型检修施工新模式。

10月1日,迎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焕然一新”的中心三号平台,空中飘扬的五星红旗分外耀眼。

 


信息来源: 
2024-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