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数据资源价值 助力油田增能创效

  作为中国石化数据治理试点企业,油田践行“数据+平台+应用”信息化建设模式,蹚出了一条符合油田特色的数据治理之路,赋能业务价值创造。

  油田按从业务、技术两个视角盘点数据资源,梳理单位68个,共计数据源555个,数据表18.6万张,数据项434.7万个;明确了各数据项的采集单位、管理部门、共享类型、安全级别等,确保每项数据都有责任单位。发布了油气勘探、油气开发、石油工程等31个专业的数据资源目录,有效地推进了数据资源共享与应用。

  采用混合式架构,完成数据湖存储环境搭建,初步实现6类数据的集中统一管控。采用“逻辑+物理”的方式,完成555个数据源的数据入湖汇聚。通过应用关系型、非关系型、时序型等数据库实现了6种数据类型的存储,为油田数据集中统一管控提供支撑。

  建立了符合油田业务管理特点的数据治理工作方法。制订配套制度9项,编制配套标准9项,主导完成了25项中石化勘探开发业务标准制修订,研发了包含3大类15项功能的数据治理工具。2024年7月通过工信部组织的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四级(量化级)认证,成为国内油气勘探与生产领域首家获得该级别认证的企业。

  通过统一的流程及工具,实现不同应用间的数据实时共享,目前已支撑了油田157个应用系统的数据应用需求,初步构建了数据服务生态圈。研发了自助式数据服务方式,目前已有61个单位开展了自助服务定制,接口交付周期由起初的平均32.3天降至2天;建立了数据采集、入湖、应用三级质量管控机制,配套质量检查工具,定期对数据质量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数据。截至目前,已累计整改存量问题数据131万余条。

  为满足勘探开发业务应用需要,制定了历史数据补录方案和计划,2022年以来开展了岩心、化验分析、开发静态(动态)数据、土地等专项历史数据补录。油气勘探管理中心联合勘探开发研究院,实现了新增数据的正常采集,完成了35万余条实验数据和520余口井16000米的岩心图像补录。油气开发管理中心牵头,2023年完成6.9万口单井小层数据的更新和补充,启动为期三年的开发井作业井史数字化工作,目前补录已完成57%。油地融合发展部牵头,完成6万宗土地基础信息、5.1万宗土地坐标数据补录入湖,实现土地信息GIS“一张图”。

  各业务域按照油田整体部署,用数据为业务赋能。油气勘探管理中心牵头,解决多年来油田录井、压裂、试油等实时数据未统一管理的问题,通过不断优化数据服务和链路,数据更新时间从原来30分钟缩短至秒级,有效支撑业务应用。工程技术管理中心牵头,按照“以用促治” 原则,以业务场景需求为导向,明晰了采油工程数据治理路径,在井下作业一体化管理、压驱运行、注水管理等方面,取得较好应用效果。生产运行管理中心牵头,在无效报警数据治理、岗位OA(办公自动化)应用、贸易交接天然气生产运行数据等方面重点发力,实现了“局、厂、区”生产数据三级贯通,治理PCS(中石化油气生产信息化平台)无效报警85%以上。企管法规部牵头,基于数据湖打通了EPBP(中国石化勘探开发业务协同平台)、市场平台、清单计价、财务结算系统之间数据的联动共享,实现了作业、注汽、用电等十大业务全流程线上办理,业务运行效率提高30%,结算周期缩短50%。通过完善采集、主题式服务,为海洋智能油田建设中的油气藏管理、设备管理等多个APP(应用程序),提供1477个数据接口,为“数据+平台+应用”模式的实践提供了示范。


信息来源: 
2024-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