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胜利油田时强调,石油能源建设对我们国家意义重大,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要发展实体经济,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
能源饭碗里有政治,更有使命责任。近年来,油地双方发挥深度融合的优势,不断提升能源供给质量、利用效率和减碳水平,共同书写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时代答卷。
胸怀“国之大者”
全力保障油气稳产增产
262.8吨!
日前,胜利济阳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传来捷报,示范区共投产94口页岩油水平井,其中36口页岩油井峰值日产油超百吨,单井峰值日产油262.8吨,刷新了国内页岩油单井日产最高纪录。
多年来,东营市全力支持油田页岩油勘探开发,2022年以来,针对页岩油勘探开发周期长问题,创新用地手续办理,延长油田打井临时用地时限,为油田增储上产提供有力保障。
支持保障油田长期效益稳产,巩固其在国内油气行业增储上产主力军地位,意义重大,是油地双方共同奋斗的目标,也是油地联动深化合作的重大事项之一。
——油田加大勘探开发力度,紧盯新增三级储量“三个1亿吨”目标,通过实施七年行动计划,以高质量勘探突破实现资源有序接替。
——东营市各部门各单位妥善调处油田勘探开发与项目建设、农业农村发展之间的矛盾,有力保障史南胜北地震勘探采集等重点项目顺利实施。深化“平安油区”建设,不间断开展油区治安综合整治。出台全国首个地市级政府规章《东营市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办法》,油气管道保护工作步入法治化、智慧化轨道。
数据是最好的例证。2023年,油田生产原油2345.12万吨,在连续六年稳产基础上实现“箭头向上”。今年前9个月,油田生产原油1767.55万吨,超计划1.5万吨;生产天然气6.6亿立方米,超计划0.78亿立方米,油气产量稳中有升,让老油田在新征程上迸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
锚定高质量发展
加速释放能源产业发展动能
黄河之畔,一排排光伏板逐日而舞,一口口地热井将热量输送至千家万户;渤海之滨,二氧化碳化身新型“采油工”,油井“吃”进二氧化碳,“吐”出原油,实现增产和减碳双赢……如今,行走在这座石油之城,到处能看到向新而行的产业蝶变。
油田实力雄厚、技术领先,是东营市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东营市得益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天然的资源禀赋,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为此,油地双方放宽视野、放远眼光,做大做强能源产业。
国内首个油气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源网荷储”一体化智慧能源系统在油田建成;全省首个绿电制绿氢及绿氢替代灰氢项目——胜利石化总厂6兆瓦光伏制氢项目建成投产;牛庄“清洁供暖无烟小镇”等6个项目入选全省地热能开发利用试点工程;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氢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推动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协同发展,重点推进实施东营“风光储”一体化基地、渤中海上风电基地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等项目,全力创建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
东营市把油田新能源项目纳入《东营市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油地深度融合为构建多能互补、洁净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注入强劲动力。
油田将传统油气、新能源、绿色低碳“三大产业”与地方优势产业深度对接、互补共进,一批重大新能源项目正在加速谋划论证,油地双方正奋力在产业互融互促、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上蹚出新路子。
共建绿色“储都”
积极拓宽绿色低碳发展空间
10月9日,油田首台套10兆瓦/20兆瓦时电化学储能项目正式投运,是“源网荷储”系统中储能板块建设的标志性成果,对于提高光伏消纳、削峰填谷能力,保障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俯瞰东营,一边是地下油气源源不断采出地面,一边是天然气、太阳能等被储存到地下。一上一下,既筑牢了国家能源安全基石,又丰富了能源饭碗的种类。
“储”不仅仅关系着能源安全,也是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实现化石能源洁净化、洁净能源规模化、生产过程低碳化的核心。油地双方充分挖掘深地空间资源价值,加速布局储油、储气、储能、储碳固碳产业,加快建设新型能源安全保障体系,全力提升能源保障能力。
位于垦利区的油田永21储气库是山东省首座地下天然气储气库,也是全国第一座利用水淹枯竭气藏改建的储气库,设计库容5亿立方米,日调峰供气能力198万立方米,可满足500万户家庭日用气。
利津县刁口乡,一排排储能电池装置就像一个个巨型集装箱,整齐排列。这里是国家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也是全国单体容量最大的电化学独立储能电站——东营津辉795兆瓦/1600兆瓦时集中式储能项目。一期项目目前已并网投运,最大可满足约15万户居民一天用电需求。全部投产后,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6.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52.64万吨。
油地立足自身的驱油场景、封存空间,攻关不同浓度二氧化碳低成本捕集技术,集成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全产业技术优势,携手积极培育储碳固碳产业,建设国内最大的储碳固碳产业基地。
当下,东营市已建成储能项目10个、装机容量达114.9万千瓦时,居全省第一位。今年,东营市可再生能源装机将达到1000万千瓦、储能规模达到150万千瓦,加快打造全国现代能源基地、绿色“储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