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在页岩油物探技术回顾性评价会上,物探研究院油藏地球物理研究室主管师丁坤以“深度域构造解释规范”为标准,对牛庄、民丰及利津洼陷的地震构造精细解释方案效果进行了汇报,得到参会人员一致称赞。
为大幅提高地震解释质量精度,物探研究院主导编制的油田首个“深度域构造解释规范”标准近日发布。首次建立了一套适用于埋藏深度大、构造复杂、横向速度变化快的叠前深度偏移地震资料解释及描述标准,包含了基础数据准备、井震标定、断裂与层位解释、误差分析迭代评价、质量控制等具体要求,有效指导复杂构造的精细解释,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工作流程,提升了技术工业化应用水平。
该规范还在页岩油立体勘探开发研究中进行实践应用,依托流程规范的具体步骤、技术方法等,对层组单元地震反射层、低序级断层进行精细解释,开展井震误差分析及校正,构造误差控制到3‰,设计靶深误差控制在5米以内,为页岩油试验井组设计优化、勘探开发策略调整提供了科学依据。
“技术规范是科研成果的载体,也是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桥梁与纽带。有了这套‘标尺’,我们能够深挖地震资料应用潜力,将关键技术裂变式推广,推动东部老区高质量勘探。”物探研究院地震地质综合研究首席专家姜蕾说。
近两年,物探研究院针对复杂隐蔽油气藏地震描述中的瓶颈问题,科研人员对现有地震资料品质进行科学的整体评价,以地质应用效果为评判标准,编制了陆相断陷盆地圈闭地震描述技术规程,明确了复杂断块、复杂岩性、潜山、地层等7项典型圈闭地震描述的步骤、关键环节等,为断层识别、储层描述、圈闭评价等提供标准依据。2023年,该规程得到油田授权,进一步规范了地球物理描述技术应用,有效提高储层预测精度,保障断层精细识别,深化含油性精准评价,助力胜利东部探区高效勘探。
目前,隐蔽圈闭地震描述技术规程广泛应用于复杂构造区、复杂岩性区的地震资料解释,覆盖了济阳坳陷全区域,保障地震描述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促进探井部署质量提升,支撑发现500万吨以上储量区块10余个,推动了胜利东部老区稳定增储。
该技术规程实施及应用成效受到国内油气勘探开发行业重点关注,已在中国石化江汉、江苏、华东、上海、东北等5个油田交流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