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设管理部秉持“安全、高效、绿色、智能”的核心理念,全面优化整合设计、采购、施工等各阶段的要素与需求,不断拓宽数字孪生应用范围、丰富智能工地应用场景、推进智能建造技术现场应用,提升建造过程的智能化水平,增强建设过程的本质安全,竭力打造国内同类型工程智能建造示范样板。
加快智能工地推广应用,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实现工地现场的标准化、数字化、精细化管理。智能工地已应用于东营原油库迁建工程、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示范项目二氧化碳输送管道工程、孤东管理一区106MW光伏电站工程等项目,开创了油田项目管理的新模式。
构建智能工地管理驾驶舱。打造施工现场“一张图”,综合展示项目基本信息、质量安全统计信息、物资统计信息及其他重点指标,合理调配资源,提升管理效率。东营原油库迁建工程通过优化施工资源配置,缩短工期4个月,施工人员减少30%,累计节省成本投入约7600万元。
打造施工质量安全智能管理体系。研发首套完备的焊接智能管理系统,实现焊接智能管理。应用AI智能算法对施工区域异常行为实时监控和预警、告警,实现施工安全的智能管控。东营原油库迁建工程连续安全人工工时达到442万小时,施工全过程环保受控,周边环境各项监测数值正常;储罐焊接一次合格率达到98.9%,工艺管道焊接一次合格率达到99.8%。
东营原油库迁建工程强化施工过程管控,针对工期出现的偏差提前预警,及时调控资源,工效提升20%,人机综合效率提升4%,整体建设工期仅有314天,展现了原油中转库建设的胜利速度。
聚焦工程建设全员智能管理。通过智能安全帽和智能门禁系统实现实名登记、考勤等自动化管理,记录入场人员工种、数量、移动轨迹,实时监测人员信息,统计作业面工种及人数。东营原油库迁建工程质量监督共250个停监点,通过可视化技术应用,实现一次报验合格率100%;桩基检测合格率100%。
实现施工物料仓储信息化管理。结合二维码、移动应用等技术,打通设计、采购、供应商、施工四方物资流转信息共享通道,一码到底,全流程跟踪。开展数字仿真探索实践,挖掘数字孪生价值。该技术已应用于东营原油库迁建工程、CB208等多类型工程项目。
搭建施工关键要素模型库,实现工程建设数字仿真模拟推演,保证施工的高效、高质运行。东营原油库迁建工程建立了工程建设期过程虚拟仿真模拟系统,构建施工素材库,开发作业人员模型32个、大型关键机具模型79个、形成建设施模型共计54个,为施工推演奠定模型基础。
在三维虚拟环境中快速部署施工场地,实现施工场地快速部署、精确展示及检查优化,积极推进标准化工地建设。高效构建5D进度排程,智能优化施工资源配置。东营原油库迁建工程通过优化施工资源配置,提高了施工质量和效率,工期缩短5%,降低了工程安全风险。
创新应用吊装计算及仿真模拟,施工仿真模拟符合率达到96%。统筹推进预制加工厂智能化升级,形成国内上游场站建设预制作业新模式,安全、环保风险以及物耗、能耗、三废排放大幅下降。建设高端智能预制工厂,降低了交叉作业和高空作业安全风险,缩短了工期。东营原油库迁建工程工艺管道预制率(装置区)72%,储罐预制率85%,钢筋和钢结构预制率95%,保障工艺管道预制焊接一次合格率。
积极转型升级,大幅提升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施工装备作业率,开创“智能机具替代传统人力”的作业新模式。项目整体机械化、自动化作业率达80%。
(由工程建设管理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