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笛长鸣,螺旋桨翻起海浪,在船身后留下长长的白色“拖尾”。
从港口到平台,近一个小时的航行,海洋石油船舶中心生产指挥中心副经理宋志伟多数时间都站在甲板上眺望,他时刻关注海流和天气的变化。
9月27日,宋志伟的身份是“拖航指挥”,他和同事苏先锋协同指挥胜利291船和胜利242船,将修井作业平台“中油海61”从埕北11E井组拖至埕北11H井组。这样的拖航,宋志伟一年要指挥百余次,但这次他说“有难度”。
记者乘坐吊笼登上中油海61作业平台,才能体会到宋志伟所说的“难”在哪里?
此刻,重达3398吨的“中油海61”修井平台正与埕北11E井组紧密相连,而埕北11E井组又和埕北11H、埕北11N两座井组以栈桥相连,呈弧形分布,井组间相距不过几十米。三千多吨的大家伙从“弧形”的边部拖到中间并不难,难的是巨大的拖船要在林立的井组间“穿针引线”。
上午10时,海流稳定。平台前方,胜利291船的缆绳已拉紧,宋志伟在控制室内紧盯卫星定位图。
平台后方,胜利242号随时准备辅助平台移位。苏先锋站立在平台尾部,眼神在拖船与卫星定位图之间来回切换。
“开始拔桩。”随着宋志伟的指令,中油海61作业平台的三条“桩腿”从海底缓缓收起,胜利291船缆绳绷紧,开始拖航。
如果说间距小、栈桥相连是看得见的“难”,那此刻,海面之下又是另一番较量。
“埕北11E井组左侧海面下有好几条输油管线和电缆,平台移动时,桩腿要拔出海底3米以上,确保管线安全。”宋志伟介绍。
拔桩、插桩、减速、横移、加力……宋志伟一刻不停,果断下达各类指令。
40分钟后,桩腿成功避开海底管线,平台离开原井位,调整至目标井组埕北11H前方,准备“倒车入库”。
“目标井组埕北11H的前方有三个海底大坑。”宋志伟指着定位图为记者讲解。
三个海底大坑呈三角形分布,拖航就位时,三条平台桩腿不但要安全“入坑”,还要精准落坑,确保平台和井组距离保持在1米至2米间。距离远了,平台达不到作业标准;距离近了平台和井组有碰撞风险,这是决定拖航成败的关键。
“不要打扰他,现在他的精神高度集中。”宋志伟轻声提醒记者。此时苏先锋仿佛进入了“无我”状态,或站在平台尾部观察平台位置,或快步走到屏幕前方查看定位图。
8米、6米、4米……“242船带力”“首桩插桩”,苏先锋接连下达最后几道指令,将平台稳稳停住。
站在平台尾部,埕北11H井组已近在咫尺;再看定位图,平台位置和预定位置完美重合。“成了!”苏先锋露出笑容。
“我们的拖航精度以厘米计!”宋志伟笑着给记者“交了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