迭代升级技术的探索——油田纵深推进“少井高产”建产新模式系列报道之二

1至7月,油田陆上常规投产新井611口,较去年同期减少151口;平均单井产能6.3吨/天,较2023年提高10.6%。

新井打得少了,产油量却多了。“少井高产”这个让技术人员一直追求的目标逐步变为现实,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贯穿于开发全流程的技术路线。

近年来,油田通过迭代升级大斜度井密切割组合缝网压裂、全过程油层保护、超前压驱人造高压等一系列技术,不断“解锁”砂砾岩、滩坝砂等多类复杂油藏的有效动用。

油田高级专家隋春艳介绍,“少井高产”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地质、工程等因素,又受管理、工艺等影响。随着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找油、采油的目标以薄、小、碎、深油藏为主,对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钻井和压裂技术的进步,让少打井成为现实。

起初,技术人员在东辛采油厂永936扩区块部署了4口直斜井,单井日产量只有5吨,钻井周期高达28.5天,难以实现效益建产。

让每口井穿越更多的油层,像“串糖葫芦”一样兼顾多个层系,行不行?

“既然传统的直斜井无法实现有效开发,就要探索新的途径。”页岩油多层楼的开发理念启发了东辛采油厂工艺所所长李力行。

借鉴页岩油开发理念,2口大斜度长水平段井取代6口直斜井,总投资下降39.5%,投产后单井日产油稳定在19吨已达14个月。

目前,永936扩区块开发经验在油田多个区块推广,累计覆盖石油地质储量618万吨,预计新建产能6.2万吨,典型示范效应凸显。

少井高产,关键是持续稳产。

从事开发工作多年,石油开发中心副经理赵益忠愈发明白油层保护的重要性,“油层伤害的影响不可逆,一旦破坏就无法再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就像人病了,即使动手术治好了,也可能元气大伤。”

短期看,油层保护影响的是产能;长远看,直接决定了油井的寿命。为了把钻完井一体化建产模式从海上“搬到”陆上,赵益忠不止一次“取经”。

结合实际,石油开发中心与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不断交流,创新提出陆上钻完井一体化建产技术,升级三项关键工艺技术和两项精细管理模式,全流程质量管控、一体化高效联动运行。

全过程油层保护理念应用到草4沙二三区块,8口井周期单井日产油在10吨左右,比老井增加近4吨,示范带动草335、郑6等单元效益开发。

在“少井高产”这一系统工程中,压裂和压驱技术让低渗透、低能量的油藏也找到了释放潜能的“密钥”。

过去十多年,坐拥上千万吨探明储量的滨435区块令开发人员无计可施。

针对滩坝砂油藏砂泥交互、能量差的特点,油田创新采用超前压驱人造高压,突破地层破裂压力,对低渗透油藏进行注水,探索滩坝砂水平井多级压裂弹性开发模式,根据小层发育特征,采用一井一案、一层一策差异化投产,精细动用每个小层。

这个曾经压不开、加不进砂,十年未曾动用的“烫手山芋”目前产油8.4万吨,成为高产稳产的“香饽饽”。

滨435区块的成功,让油田利津洼陷8000多万吨的滩坝砂油藏迎来了曙光。这道光,也照亮了油田不断前行的路。

 


信息来源: 
2024-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