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千米下的一块“甜点”,打五口井还是四口井,效果截然不同。
埕岛东区,设计井位从48口优化到33口,新增产能却由19.6万吨提高到25.9万吨。
一减一增,是油田“少井高产”理念的生动实践,通过精细地质认识,依靠钻井提速提效、大幅提产工艺技术,用更少的井,产更多的油,创更高的效益。
“无效益井一口不打”。油田注重源头把关,执行专家组方案井位审查制度,加强方案全过程迭代优化。今年上半年,油田组织对已审批的818口井位开展回头看,取消风险井位49口。
“少井高产”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每年年初,油田根据各区块实际情况,制定单井产能达标率提升计划,并纳入年度考核;每月,油田通报完成情况,将不达标的新井及时反馈到开发单位,制定提升举措。今年上半年,油田常规单井产能较2023年提高13.0%,单井产能达标率提高25.2%。
这背后,是勘探开发形势日益复杂困难。常规油藏找得差不多了,就要向隐蔽油气藏要储量、要产量、要效益,特别是那些“雪藏”多年的未动用储量。
知难不畏难。油田从全流程节点部署安排,确保每个环节都有更大产出,创造更大价值。
油田油气开发管理中心经理杨圣贤说:“‘赚吆喝赔本’的买卖不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要想高产就必须补齐短板。”
开发好油藏的基础,是准确认识数千米以下的油藏。
油田深化地质基础研究,夯实认识基础,加大新区前期研究,强化规模未动用区带攻关评价,2023年优选十二个规模未动用区带,通过强化沉积认识及富集高产规律研究,指导了滨648块沙四上、盐229扩等26个重点区块方案编制。
8月14日,渤深6潜山油藏方案尘埃落定。而油田专家组首次审查该方案是在去年12月,经过5轮方案论证优化,打磨半年多才得以通过。
油田开发管理中心新区管理室高级主管闫斐介绍,在方案制定阶段,十余名物探、地质、油藏、钻完井等专业的油田级专家齐聚一堂,为大幅度提高产能提供专业的意见建议,共同形成最优方案确保优化到极致。
提速提质提效提产降本,离不开技术的进步。近年来,全流程技术进步,有力推动了“四提一降”顺利进行。钻井提速提效、大幅度提高产能技术、全程油层保护等提产模式,有力支撑了“少井高产”。
高效动用油藏,把它保护好是提高单井产能的核心。有些油藏,一旦被污染后很难解堵。油层保护不是口号,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有实实在在的措施。
无固相压井液应用成为常态,提升入井液温度减少温敏效应,强磁吸附套管上的铁锈和掉落的炮弹皮,浊度仪配备到井场有效避免污染油层……在各开发单位,油藏保护实招频现。
地质工程一体化,在“少井高产”模式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油田有地质优势,工程公司有工程优势,双方持续探索合作开发模式,发挥双方最佳效能,推动效益开发。
未动用储量合作开发模式从1.0版本、2.0版本再到3.0版本,不断将合作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度。通过合作开发,双方累计合作动用储量1.51亿吨,合作区块单井产能较同类型非合作区块提升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