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区服务协调中心打造油地融合发展新样板

引进北京师范大学东营实验学校、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开设老年幸福食堂、开通免费公交车、为相关群体免费接种HPV(人乳头瘤)疫苗……200余项民生实事的解决,使得仙河镇的居民幸福感、归属感、获得感持续提升。

港区服务协调中心积极发挥“对外协调、对内沟通”作用,扛牢“支撑主业、保障一线、服务群众主业主责”的职责使命,通过推进机制融合、文化融合、资源融合,让生活在这座小镇的居民切身感受到幸福。今年,港区服务协调中心连续两个季度在油田油地融合考核中排名第一。

机制融合的样板——

联手构建“三维议事”工作机制,打造向新而行的活力小镇

“今天坐诊的医生是东营市人民医院的李美珍专家,这要在过去,还得折腾孩子们带我去东营做检查,现在好了,在家门口就能看病,真是方便多了。”7月23日,走出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中心医院(前身为滨海医院)内分泌科就诊室,油田退休职工杨师傅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自2021年5月起,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中心医院与东营市人民医院等医疗机构合作共建,每周邀请多学科专家来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中心医院定期坐诊,让这里的员工群众在家门口便可享受三甲医院的服务。

这一项福利的实现得益于“三维议事”工作机制。港区服务协调中心油地融合协调部经理马拥军介绍,该中心构建“决策+议事+执行”三个级别的“三维议事”工作机制,以月度的“民情直通车”收集区域员工群众诉求、季度的仙河区域党建共建油地融合联席会研究解决问题、半年的开发区政府和各油田主业单位联合决策,共商化解员工群众的“急难愁盼”。

“油地融合工作做好了,员工便能心无旁骛地投入到生产中,支撑保障主业高质量发展。”港区服务协调中心党委书记王志强说。

文化融合的样板——

增进油地文化认同和感情融通,打造独具特色的魅力小镇

今年正月十五,仙河镇光明社区广场上,由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港区服务协调中心和驻地各采油厂、各单位共同举办的“龙腾虎跃闹元宵”社火表演吸引了小镇的居民参与其中。

文化融合是解开油地“陌生门锁”的金钥匙。“这座小镇因油而生、因油而兴,石油精神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要用好这笔财富,让小镇的文化感更加厚重。”仙河镇政府党委委员、宣传统战委员孙和民说。

港区服务协调中心充分挖掘和利用油田特色文化资源,促进油地携手举办互助保障杯、油地公益市集、消夏晚会、征文书画展、油地文化赛事等特色品牌文化互动活动,使油地思想情感在交流与碰撞中延伸开来。

同时,各个社区充分发挥“五老”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忆传统 话发展”宣讲活动。

振兴社区将油区历史故事、“老石油”的奋斗经历等融入宣讲项目,推动科学理论宣讲常态化、有实效;团结社区把党的理论政策和油田发展史相结合,通过老照片展引导党员、居民、学生重温党的历史和油田发展史,有力推动油地文化融合。

资源融合的样板——

将“民意”变“满意”,打造美丽宜居的幸福小镇

8月26日,一场大雨过后,仙河镇区域没有一条街道、一个小区、一个楼道发生水淹内涝。

“以前下完雨后,小区里都没法走,你看现在维修改造得多好。”家住振兴一区的孤东采油厂退休职工刘师傅看着如今的小区,心情非常舒畅。

港区服务协调中心听取员工群众诉求,与当地政府积极融合,近年来先后对全镇22条主干、次干道路进行路面硬化提升,因地制宜完善绿化、排污、安防及路灯、信号通行等系统,并同步改造四个公园,进一步提升仙河区域的城市能级、生活品质和发展后劲,擦亮民生幸福底色。

居民楼前的一个个晾衣杆、小区里的一个个充电桩、广场上的一个个健身器材……“民意”变“满意”,让在这里生活的员工群众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各方面条件好了,仙河镇变得越发宜居。据统计,这里常住人口由2022年的3.8万人上升至目前的4.6万人。


信息来源: 
2024-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