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探“冷区”变身增储阵地

“刚完钻的高87井在洼陷带钻遇12.2米油层,预计新增控制储量800万吨。”8月10日,物探研究院东营西部研究室会议室内,主任师韩敏与同事正在围绕油田新一轮井位部署方案开展讨论。

滩坝砂岩油藏是一种发育在滨浅湖高能环境的砂泥薄互层油藏,是博兴洼陷重要的勘探开发类型。

该区的滩坝砂岩油藏勘探始于2006年,“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在“三古控砂”“三元控藏”勘探理论指导下,上报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近1.5亿吨,仅2011年一年就上报探明储量8000余万吨,勘探形势一度红红火火,展现了博兴洼陷滩坝砂岩油藏潜力无限。

随着勘探程度逐步提高,挑战接踵而至,梁758等井相继失利,高斜66井储层厚度薄、物性差、产能低……勘探工作逐渐陷入了“死胡同”。

“一根甘蔗不能两头甜,要从甘蔗渣里把剩余的糖分挤出来。”物探研究院东营西部研究室科研人员始终没有放弃希望。

他们以勘探成效分析为突破口,开展岩心观察等基础研究。

“传统理论认为滩坝砂岩只在有波浪运动的滨岸带分布。我们有证据显示,在水深超过15米、20米的洼陷区,风浪仍然可以搬运沉积物形成滩坝。”韩敏说。

他们把目光从滨岸带转向了洼陷区,开启了“下坡进洼”整体规模勘探的新阶段。

然而,被寄予厚望的樊201井却出师不利,由于层薄砂小、储层物性差,依旧无法冲破产能关。

“深化储层沉积分布规律固然重要,但真正能否成藏取决于地质历史当中油气开始进入圈闭的动力、阻力的耦合状态。”油田断陷盆地构造解释与综合评价高级专家冯德永一语道破,“必须从传统认识走出来,将目光聚集在盆地的地层压力结构特征和储层精细刻画的研究上。”

新认识指导新实践。科研人员利用新出站的单点高密度三维地震资料开展研究攻关,从沉积期次梳理入手、以砂组为单元,创新了油藏物性、古流体场压力恢复方法,形成“相势耦合+有利储层”综合评价流程,落实了沙四段洼陷区滩坝砂勘探规模;同时,构建了以钻井、构造及储层物性等综合约束的三维勘探大模型,建立了基于叠前地震五维信息的储层预测技术,有效提高了滩坝砂岩薄互储层的刻画精度,在博兴、利津、史南等地区发现一批有利目标。

按照“由斜坡带到深洼区、由常压到超压”的原则,2023年部署的高斜861井、高斜862井,2024年部署的高87井等多口探井相继钻遇优质油层,预计升级控制储量800余万吨,昔日的勘探“冷区”变身如今的增储阵地。

“通过地质认识深化、物探技术进步,我们有能力从致密块中寻‘酥油’、千层饼中找‘甜点’,持续撬动地下资源。”物探研究院党委常委、总地质师于景强信心十足。


信息来源: 
2024-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