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井由低效到高产,老区逐渐降低自然递减,页岩油微地震裂缝、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压力监测等不断应用……在火热的“三大产业”现场,哪里有需求,哪就有油藏动态监测人的身影。
动态监测是油藏开发的“眼睛”。油藏动态监测中心全力打造油藏开发的“火眼金睛”,与开发单位深入开展目标同向,以高质量服务、高水平技术满足油藏开发所需,在支撑油田效益开发中贡献监测力量。
一封感谢信
一个建议,让一口井“重获新生”。
QD5-6-X3井是石油开发中心青东管理区的一口油井,去年年底,含水不断上升,直至采出液里没有油,该井关停。
水淹严重,找到出水点是关键。
大斜度、油稠,这两个因素是井温找水监测手段的重大阻碍。洗井、降黏、加重杆等措施均应用后,测试仪器仍不能到达目的层,监测之路异常坎坷。
就在管理区一筹莫展之际,油藏动态监测中心经过认真论证,建议使用温压剖面测井技术。
“温压剖面测井多应用在注汽井和水平井上,不曾应用到大斜度井上。”在东辛监测项目部副经理衣军看来,第一次这么干,心里也不是很有底。
技术人员从监测措施制定到工艺方案编制全过程精细管控,最终准确获取井下温度、压力数据,并分析出各层产液状况,找准出水点。
应用堵水工艺后,这口井“起死回生”,含水降至75%,日产油5.3吨。
“技术思路清晰、工作严谨细致。”近期,一封来自青东管理区的感谢信,在项目部内引起热烈反响。
“延长拓展服务链条,更好做大油藏经营蛋糕。”衣军告诉记者。技术人员加密与开发单位的技术推介和技术交流,每个月至少两次到各管理区交流和回访,积极参与各项措施制定,同时加大区块合作力度,为甲方提供全方位的监测技术服务,共同提升油藏经营价值。
一口有效注水井
一个水井测试台账,是工程测井项目部测试一班经理孙学科的监测“宝典”。台账详细记录了近五年来每口井的二十多次施工信息,包括基本数据、测试原因、问题描述等。
测试一班主要负责测调工作,每四个月对水井进行一次测试调整。每次测试前,孙学科都会拿出“宝典”,从细微数据变化中,做到有针对性地监测。
“比如当水井压力降低时,我们要格外注意油管是否漏失、配水器是否失效。”孙学科介绍。
注水质量直接影响油井的产量。重视水井的理念,在测调工作中得到体现。近年来,工程测井项目部工作量逐步攀升,从3000井次提升到5300井次。副经理彭增义介绍,每年仅水井测试就有3300多口井,近三分之二需要调整,工程测井有1000多口,主要查验套管和固井质量,为有效注水提供了监测力量。
“中心全面掌握油水井资料,包括流量、温度、压力、饱和度等,这是我们支撑服务保障主业的底气。”中心副经理许威表示。监测属于细分学科,开发单位懂专业的少,中心要以技术优势帮助用好资料。近年来,测井一次成功率、资料解释及时率等指标不断提升。
注采对应率、分注率、层段合格率是过程指标,而最终指标是降低自然递减。近期,油藏动态监测中心与多家开发单位签订目标同向协议,直指降低自然递减。在鲁明公司曲堤油田动态监测工作中,自然递减同比降低2.7%,则按定额价格的100%进行补充性激励;同比降低5.0%,则按120%进行激励。
一双压裂“透视眼”
5月27日,民丰页岩油压裂现场,近30平方公里地面上插着95个检波器。
压裂工艺通过向地层内注入大量压裂砂和压裂液,是改造储层的有效方法。地层破裂过程中,会产生微地震,能够通过检波器有效监测识别。
“通过显示振幅大小,了解地层破裂和闭合情况。”纯梁监测项目部技术管理室副经理王启介绍。
一段压裂施工完毕后,王启利用十多分钟时间,解释出监测结果,及时反馈各单位各部门相关技术人员,为下一步压裂提供资料支撑。
纯梁监测项目部副经理甘超说:“微地震裂缝监测相当于为页岩油压裂装上‘透视眼’,能够获取压裂过程中裂缝的相关信息,为优化压裂施工方案、指导井网部署等提供帮助和参考。”
现阶段,随着页岩油、CCUS、压驱等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应用,对监测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技术突破提供了契机。
通过技术创新、引进、迭代提升,油藏动态监测中心不断丰富完善监测技术系列。页岩油监测技术系列实现新突破,运用存储式或者水力输送方式解决了无法测试水平段的难题。压力监测、注气剖面、腐蚀挂片等技术项目成功运行,气体示踪监测施工能力逐步完备,助力CCUS监测技术实现从有到全。压驱吸水剖面、水驱前缘测试、分层测调等技术,实现低渗透油藏压驱全链条监测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