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要拿起水瓶,记者就被工作人员制止:“这不是饮用水,不能喝。”
打开装着水的透明塑料瓶闻了闻,一股淡淡的原油味扑面而来。“晶莹剔透,看着和饮用水没有任何区别。”记者差点被这外表迷惑。
5月30日8时,顺着东营区一路向西,记者驱车一个半小时来到位于滨州市的鲁明公司滨南管理区注水站。
站内新旧两套设备引人注意。新设备是供水分公司的第一座“511”采出水处理撬装设备。“刚刚运行一个月,主要用于鲁明公司滨425块采出水的处理。”供水分公司水管家服务中心任杰上前介绍。
记者差点喝错的水,是这座“511”水处理站处理过的水。从左向右,缓冲罐、气浮装置、一级过滤罐、二级精滤装置、三级超滤膜……各种设备琳琅满目。绿的、灰的、白的,每一级处理设备也颜色各异。
“‘511’就是含油每升小于5毫克,悬浮物每升小于1毫克,粒径中值小于1微米,这是油田最高级别的A1级回注水。”还没等记者问出口,任杰抢着答道,“采出水首先经过联合站进行基本的油水分离,再经过这座‘站中站’,‘粗粮’变‘精粮’,回注到滨425块地下油层。”
该站今年4月投产,目的是给勘探开发提供高品质的“枪支弹药”。油田将注入地下的水分为五个等级,A1级为最优质的回注水,属于“细粮”。
滨425块2004年建产,采用常规注水开发,日注水量827立方米,日产油量158吨。鲁明公司滨南管理区党支部书记高博告诉记者:“425块是典型的特低渗油藏,注水水质要求A1级。如今为了补充地层能量,注水量也在增加,我们需要更加专业的水处理团队让地层喝好水、喝足水。”
10时,正在值班室向记者介绍注水站运行情况的站长张文峰抬眼看了一下表,快速戴上安全帽、拿起桌上的本子和笔,走出值班室,来到缓冲罐的液位计前,开始记录数据。“两小时一次,到记录数据的时间了。液位低于1.2米,来液量偏低,马上联系联合站,加大液量。”
“以前负责销售居民用水,如今大不相同。”和“水”打交道10多年,这是张文峰第一次参与到油气开发环节。他来到制水罐前说:“制水的液位不能低于2.2米,不能高于3.4米,否则会影响系统运行,甚至出现安全隐患。”
跟随张文峰巡检,记者看到水处理设备的神奇之处——用于油水分离的气浮装置上,仅仅20厘米的距离,隔着一块隔板,黑水变白。
对于这个“站内站”的运行,高博作为甲方,一开始心里有些打鼓。而后的水质指标检测结果,给他吃下一颗“定心丸”。“完全达标!”任杰感到自己团队的付出没有白费。
出了注水站,穿过一条公路向南走不到50米,攀上一个大坝,黄河出现在眼前。
一边是对于水资源的管控越来越严,一边是勘探开发需要更多优质水。“将更多的采出水精细处理,既满足了油田开发,也减少了对于新鲜水的需求,一举两得。”任杰从水处理中看到了未来的广阔前景。